|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题《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A.利用当地丰富的科技人才 B.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 C.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 D.利用当地优美洁净的环境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根据图示:该产品在美国硅谷研发,在中国珠江三角洲生产,在全球销售,产、销、研各环节联系的纽带是现代交通和通信。
小题2: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此类工业将产地放在珠三角的主要原因是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3:根据图示:图中地域联系的方式未涉及商品的收购、存储、调运环节,不包括商业和贸易。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季节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中国东北甲地区种植水稻原本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后来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发展“井灌种稻”。目前,俄罗斯正计划将其远东地区的数百万公顷闲置土地以象征性的租金长期租给外国人耕种。
(1)指出图中季节冻土等日数线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6分)
(2)指出甲地区发展“井灌种稻”的有利水源条件,并分析该条件的主要成因。(5分)
(3)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区不宜盲目扩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原因。(4分)
(4)近年来中国人到乙地区租种土地现象不断增多,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5分)
参考答案:(1)分布特征:东段为东一西走向(2分)。影响因素:纬度(太阳辐射)(1分)。西段为东北一西南走向(2分)。影响因素:地形(1分)。
(2)地下水丰富(2分)。河流、沼泽多;降水较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多;植被条件较好,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下渗量大;土层中有冻土(答出3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3)种植水稻耗水量大(1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日益增加(1分);沼泽面积减少(1分);井灌种稻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年径流总量减少(1分)。
(4)乙地区闲置土地面积较大;两国政策的支持;乙地区土地租金较低;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中国临近乙地区;中国劳动力充足。(每点1分,答对5点即可,共5分)
本题解析:
第(1)题,由题意可知,季节冻土日数是指土层中的水被冻结的天数,受当地气温的影响。由图可知走向,而影响温度的因素主要因素有纬度和地形。
第(2)题,由图可知,当地多沼泽,地下水丰富,可作为灌溉水源。
第(3)题,从种植水稻对水的需求及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考虑。
第(4)题,注意社会经济原因考虑劳动力的多少,地价高低 ,政策,市场等方面考虑。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得分或许会整体偏低。其中原因有以下几点:(1)第一问季节冻土等日线走向没把东段和西段分开,即答案写的过于笼统,只呈现东北—西南走向,而没有细分东西两段。(2)第二问影响因素是承接第一问而给分的,若第一问没得分或没分开回答,第二问就不给分;若没有对照走向来分析影响因素,或答影响因素是罗列要素,这样得分也不会高。因此教师讲评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关于等值线的走向问题,强调不能用河流流向的方法来进行描述;如果有分段要分开说明。
⑵强化用地理术语来进行方位的判别。
⑶强调对题意的理解,如指出和说明的区别。
⑷综合题作答,还应强调“对症下药”,即针对问题设问而作答。应避免让学生套答、八股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题《水的运动》试题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