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四)
A.5点16分.5点 B.16点44分.17点 C.23点16分.23点 D.10点44分.11点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局部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
小题1:图示AB弧表示昏线,故图示晨昏线ABC以下部分为黑夜,故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越往南昼越长;距离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小题2:图示45°W位于夜半球的分界线上,故时间为0时,则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经线的时间,计算为10时44分。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为11时。
小题3:图示D点的时间小于B点所在的0时,故所在的日期为180°向东到0时(45°W),说明小于全球的一半。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示意a、b、c三个月甲、乙、丙、丁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
若a、b、c依次表示5、6、7三月,则甲、乙、丙、丁四地按照昼长从长到短的顺序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丁、甲、乙
D.甲、丙、乙、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题意:6月22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90°,说明甲地的纬度是23°26′N,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的8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乙地的纬度是33°26′N;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0°,,其纬度为3°26′N;丁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6°34′,且为一年中得最小值,丁地的纬度为10°S;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以B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P区域位于2.下列关于图中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北半球、西半球
E.图中四条经纬线的长度相等
F.0°经线是一个圆
G.与20°纬线平行的纬线有无数条
H.5°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经纬网的综合应用。
1.根据P点的经纬度位置,纬度越往北越大,判断为北纬,位于北半球;顺着自转方向,经度数减少,判断位于5°W--0°,属于东半球范围。
2.经纬线的长度,经线上,跨纬度相等,则经线长相等,但纬度越高, 长越短,故A错误;经线是一个半圆,B错误;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纬线有无数条,故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图2—5,判断30~33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小题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0°,30°E
B.0°,60°E
C.30°N,30°W
D.0°,120°E
小题2: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A.日界线,本初子午线
B.60°W,180°
C.0°,150°W
D.150°W,180°
小题3:此时北京时间和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分别是
A.10时,12时
B.12时,16时
C.14时,16时
D.18时,18时
小题4:此时
A.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
B.悉尼和伦敦的昼长相等
C.塔里木河水位达最高
D.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晨昏线经过极点,是二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点的经度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经计算可知地方时12点的经线是30°E。
小题2:日界线有二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180°);一条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根据题意可知,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是150°W。
小题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晨昏线经过极点,是二分日,全球各地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所以D项正确。
小题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晨昏线经过极点,是二分日,全球各地都是昼夜均等,所以B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读亚洲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A地自然带为_____?_______;F地自然带为_____?_______,引起A、F两地自然带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2)北京时间2012年12月7日,地处?板块与?板块消亡边界的B地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地震属于?灾害,海底地震会引发?等次生灾害,使得灾情加重。
(3)C地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D地风向如图中所示时,浙江省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D风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E处洋流按性质分属于?,对沿岸气候有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量
(2)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地质?海啸?
(3)寒暖流交汇
(4)昼长夜短?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
(5)暖流?增温增湿
本题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A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F地纬度较高,气候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引起A、F两地自然带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由于纬度不同导致的热量条件。
第(2)题,由图可知,B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地震属于地质灾害,海底地震会引发海啸等次生灾害,使得灾情加重。
第(3)题,C地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北海道渔场,其形成原因是地处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第(4)题,当D地南亚实行西南风时,北半球为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浙江省昼长夜短。南亚夏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的。
第(5)题,E处洋流位于中低纬度海域大洋西岸,按性质分属于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涉及的具体考点有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一一对应关系、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渔场的成因、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本题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大气的热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