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目前,许多城市周边地区垃圾堆积现象十分严重,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十分严重的污染问题。据此回答问题。1.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的方式,该方式简便、经济,但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①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②污染土壤
③污染地下水?
④垃圾堆积方位需要研究2.垃圾回收和再生是世界性的潮流和研究性课题,为此许多国家推广使用“分类垃圾箱”,其好处是
①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再生
②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③减少了垃圾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
④便于垃圾的分类处理
⑤美化城市环境
⑥便于居民楼区的合理布局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E.②③④⑤
F.①②④⑥
G.①③⑤⑥
H.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1. C
2.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
1.填埋法是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之一,虽然该方式简捷省钱,但处理不当往往造成地下水、土壤污染,并占用大量土地。
2.⑤⑥与垃圾回收、再生无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8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能最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___________。
第一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苹果加?工厂?F.营造防护林
第二种方案: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
第三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
(2)随着人口增长,劳动力也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土地资源?
(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请你为该地区设计远景规划。
参考答案:(1)第三种方案
(2)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G处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
(3)如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在山区种植野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态农业等。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模拟现实的实际应用题。从题干提供的文字信息分析,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根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推知,该地纬度是30°,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为北纬30°。北纬30°大致位于长江以南,东8区的经度范围是从东经112.5°到东经127.5°,东经110°经过巫山、雪峰山以东,可判断该地区位于东南丘陵。东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根据低山丘陵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思考得出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C.【选修6——环境保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几十年来,大气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图11示意某地两起大气污染事件的形成过程。

(1)说出图11所反映的大气污染事件,并描述图中有毒烟雾的形成过程。(6分)
(2)结合图11,谈谈如何防治大气污染?(9分)
参考答案:
(1)光化学烟雾(2分),酸雨(2分)?汽车尾气中的碳化氢和一氧化氮在阳光(紫
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烟雾。(2分)
(2)①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②提倡清洁生产,减少工厂的废气(二氧化硫)排放;③
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监测;⑤加强政府执法力度;⑥提高排污费的征收标
准(每点3分,答出3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
(1)图示由于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光化学反映,而形成有毒烟雾;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中还含有大量酸性气体,故容易造成酸雨危害
(2)防治大气污染主要通过对污染源的治理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如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安装汽车尾气净化装置,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被忽视的致命“杀手”.PM2.5指数已经成为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数.
材料二:

材料三:我国四个监测点Pbl2.5月平均值与高空遥感影像欺据分析(面积%)对比

(1) PM2.5来源广泛,有自然来源,也有人为排放。根据材料二说明城市中PM2.5的主要来源有???、??、??。
(2)根据材料三,S1、S2、S3、S4四个监测点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该监测点空气质量最好的原因是_?。
(3)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非的农牧过渡地带也是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造成该现象的人为原因是???。
(4)降低PM2.5浓度的主要措施有?、??、_?。
参考答案:(1)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每空1分)
(2)S2(1分)?植被覆盖率髙,生态环境好;建筑用地和裸地面积小(2分)
(3)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和土地荒漠化;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2分)
(4)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淘汰大气污染严重企业;加强对大气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加强对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监控;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等(6分,任答一点给2分)
本题解析:(1)从图中信息可知PM2.5的主要来源有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2)从图表信息可知S2? PM2.5值最小。因为林地、草地比重大。环境好。(3)北非的农牧过渡地带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4)主要措施从能源结构调整、环境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法制法规建设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生活、生产、汽车等排放的残留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大城市多年平均PM2.5的季节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指出该城市PM2.5季均值季节分布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4分)
(2)简述PM2.5.污染的防治措施。(6分)
参考答案:(10分)
(1) (共4分)
冬、春季大于夏秋季(2分);夏秋季多雨,大气自净能力强于冬春季(2分);
(2) (共6分)
加强污染源的控制(控制机动车增长,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等)(2分);植树种草,提高大自然的自净能力(2分);加强监测、预报和管理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该城市PM2.5细颗粒物每立方米空气含量,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由于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且降水对空气有自净能力。所以该地PM2.5细颗粒物每立方米空气含量,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
第(2)题,PM2.5是细颗粒物,细颗粒物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针对这种特点我们一般采取加强污染源的控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加强绿化,滞纳烟尘,提高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加强监测、预报和管理等措施。
点评:本题属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且近追社会热点问题,难度中等。学生需加强关于PM2.5细颗粒物相关知识的了解,才能轻松解答。另外本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