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图》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550千米 B.1000千米 C.1600千米 D.2000千米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由图上水平方向变化的度数可以判断,甲的比例尺较乙图大,描述的内容详细;①的地理坐标在(31°N,122°E)附近,④的地理坐标在(35°N,140°E)附近,由两点构建经纬网,①城市在④城市的西南方向;甲图中①、②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比乙图中③、④城市之间的实地距离进。
【小题2】②的地理坐标为(30°N,120°E),③的地理坐标为(35°N,135°E),构建经纬网,经线上1°≈111千米,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距离约为1600千米。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该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图(单位:米)”,据图回答17~18题。
小题1:河流上游段(②处以上)的剖面图可能是( )
小题2:图中地区最有可能形成较大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图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及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发生上图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小题2:图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入射时间最长,且受上左图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小题3:下列不属于图中乙处地质灾害形成必备条件的是:
A.短时间内充足的水
B.丰富的堆积物
C.陡峭的沟谷
D.植被稀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所示地质现象为滑坡与泥石流。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从两者定义可知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坡度较大的山地。
小题2:华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房屋朝向南时阳光射入时间最长,四地中a朝向西南,b、c都朝向南方,d朝向东南方;滑坡多发生在陡坡,泥石流多形成于山谷,所以房屋应避开陡坡和山谷,a、c、d都位于山谷附近,b点位于山脊的相对平坦处,综合考虑,b点是最佳地点。
小题3:见上题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读“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①______;②______;⑥______。
(2)若③④两地图上距离为3厘米,其实际水平距离是______千米。
(3)如果把图上的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______ (用数字表示)。
(4)小河干流的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小河旁有A、B两个取水口(AC和BC两条线)把水引到C处,应选择的方案是________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在甲、乙、丙三处中选其中一处修梯田,以___处最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鞍部;山谷;陡崖。
(2)6
(3)1:100000
(4)大致自北向南流
(5)AC;AC线虽然引水距离较长,但水从水库引出后可以顺着地势进行自流,而C处地势比B处高,不便于自流引水。
(6)丙;①丙处坡度较缓,有利于修建梯田,保持水土;②丙处的地势比水库的水位低,有利于引水灌溉。
本题解析:
(1)①位于两个山谷和两个山脊中间的相对比较平坦的部位,为鞍部;②位于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出突出部分,为山谷;⑥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2)图中右下角为比例尺,1cm代表实际距离2km,因此,若③④两地图上距离为3厘米,其实际水平距离是6千米。
(3)如果把图上的比例尺(1:200000)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1:100000。
(4)注意图左上角的指向标。
(5)引水线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线路的长短,还要看两地的海拔状况,考虑是否水能自流。
(6)梯田往往选择在坡度较缓(等高线较稀疏)的地带,同时还要考虑引水灌溉的情况。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图的判读。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岩浆的主要“源地”位于
A.紧临地壳的软流层中
B.紧临莫霍面的软流层中
C.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中
D.下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
岩浆的主要“源地”位于岩石圈以下的软流层中。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卷《地球与地图》高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