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卷《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6 21:42: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某媒体报道:东亚地区沙尘暴的源地主要在中国境内;而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中国的沙尘暴三分之二源于国外。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中国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位于下列哪个国家境内(?) A.蒙古 B.阿富汗 C.吉尔吉斯斯坦 D.俄罗斯
| 小题2:当沙尘暴发生时,我国南方地区常伴有泥雨发生,其主要原因是(? ) A.含沙气流在南方山地迎风坡上升 B.含沙气流与南方暖湿气团相遇后被抬升 C.南方雨水把气流中沙粒冲刷下来 D.含沙气流与南方暖湿空气混合,暖湿空气沿锋面上升所致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沙尘暴爆发的季节主要为冬春季节,冬春季节我国主要盛行西北风,西北风的源地为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西北风将蒙古的沙尘吹向中国。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含沙气流与南方的暖湿气流混合,沙尘变为凝结核,冷暖气流相遇,暖湿空气抬升,形成锋面雨。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1月17日夜间起一股强冷空气将开始影响新疆北部;19~23日,该股强冷空气将继续东移南下,先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东北、黄淮及其以南大部地区。西北地区和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8℃~12℃,部分地区下降14℃~18℃。 材料二:下左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
? 材料三:上右图为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 小题1:此次寒潮是由________天气系统造成的,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判断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并解释1976年寒潮频次高的原因? 小题3: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 小题4:比较西安与成都遭受寒潮影响程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小题1:冷锋?大风、降温、暴雪(雨) 小题1:大致呈负相关; 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小题1:春季和秋季 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小题1:成都小于西安; 西安位于寒潮路径上,影响大,降温剧烈;成都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侵入,影响小,降温较小
本题解析:考查寒潮灾害及其影响。 小题1:寒潮的本质就是快行冷锋。寒潮会带来大风,降温,降水等天气现象。 小题1:根据曲线特征此消彼长,属于负相关。1976年,气温非常低,导致亚洲高压强势,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小题1:农作物在春季是播种季节,秋季是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到的危害最严重。 小题1:通过等值线判读,成都受到寒潮的影响小于西安。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分析距离寒潮源地的远近程度和寒潮路径的影响,另一方面分析受到地形的影响,寒潮势力的减弱。西安位于寒潮路径上,影响大,降温剧烈,成都北部山地阻挡寒潮的入侵,降温较小。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7年8月16日7时40分,在秘鲁中部近海(南纬13.3°,西经76.5°)发生7.8级地震,此次地震距离最近的海岸约20公里,距离首都利马市约100公里,震源深度约33公里。读世界局部区域图,回答问题。
 (1)有关此次地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震源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 B、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引起的 ? C、此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 D、图中B处震级比A处震级小 (2)有关图示地区自然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A沿岸地区自然带与B处不相同 ? B、从D到B到C自然带的变化体现经度地带性 ? C、世界上与C处自然带相同的自然带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成因相同 ? D、A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图中E所示陆地自然带是什么?它在两大洲图示范围内均有分布,但成因明显不同,分析各自的成 ? 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图中大洋两岸沿岸自然带分布共性特征及其成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热带雨林带;南美洲为长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而澳大利亚为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 ? 暖流增温增湿形成的。 (4)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狭长分布受地形的阻挡及沿岸洋流的影响而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图中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历史上图示地区所在国家还曾经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也经过该地。读下图,回答问题。(14分)
 (1)请简要分析Rl和R2两河的的流量变化特点及原因。(4分) (2)分析白风暴的主要来源及形成原因。(4分) (3)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横贯我国东西,同时 连接了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据此请分析该铁路的地理意义。(6分)
参考答案:(1)河流流量变化:①空间分布,上游水量大于下游。(1分)因为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大,消耗了水源。(1分)②时间分布,夏半年大于冬半年,(1分)因为河流补给来源于高山冰川融水,受气温影响大。(1分) (2)“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2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2分) (3)①有利于东西部之间的物质、信息和文化的交流(2分);②带动沿线各国及各地区的经济发展(2分);③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维持了地区稳定。(2分)④激活了欧亚路网,提高了运输效率。(2分)(任意答对3点可得满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12分)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地图”,该地区最大海拔高度为268米,读图回答:
 (1)从图上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东部地形可能是___?,西部地形可能是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西部有一条山脉,请在最佳位置用线条示意出来。 (3)图中A地农业发展中要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东部地区可能产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图分析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至少答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平原?丘陵?西部:河流源头;村落少?东部:河道弯曲;聚落稠密 (5分) (2)山脉画在分水岭处 (1分) (3)防止水士流失 (1分) (4)洪涝灾害?河流曲折,水流不畅(2分) (5)伏旱,台风,洪涝,土壤贫瘠(红壤)等(3分)
本题解析: (1)读图可以看到,图示区域东部为河流中下游地区。聚落密集,河道弯曲,可能是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到,西部是河流源头,村落少,材料中说该地最大海拔268米,所以地形可能是丘陵。 (2)从图中可以看到,河流源头分布在西部,A处应有一南北向的分水岭,导致河流向东西两侧流动。 (3)图中A地位于河流源头,是丘陵地区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问题,所以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4)读图,图中东部地区是平原地区,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我国季风气候夏季暴雨集中,导致中、下游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5)读图,我国28°N经过的东部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自然灾害是伏旱,台风,洪涝等不利因素,土壤贫瘠(红壤)也是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