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09-26 22:55: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如果每个气候资源类型以3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三个数字从左至右分别表示水分资源、热量资源、光照资源的质量等级。读我国气候资源类型分布表,回答3—4题。
地区
| 青藏地
| 四川盆地
| 南方大部
| 华北地区
| 西北大部
| 东北大部
| 塔里木盆地
| X
| 类型
| 214
| 441
| 442
| 333
| 124
| 323
| Y
| 312
| 小题1:X地可能是 A.柴达木盆地 B.漠河附近地区 C.台湾西部平原 D.江汉平原
| 小题2:Y类型代号应为 A.134 B.421 C.143 D.222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考察我国的气候资源。 小题1: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X地水分资源质量为3与华北地区和东北大部相同,说明该地也为北方地区,根据选项可选出B。 小题1:塔里木盆地地处西北,光照资源较好,但比青藏地区要差;水分资源较差,与青藏地区相同,因此可判断D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青藏高原上农作物高产的自然条件是(? ) ①水源丰富? ②热量充足? ③气温的日较差大? ④太阳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青藏高原虽然海拔高,气温较低,但是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适宜喜温凉的青稞(大麦的一种)、小麦、豌豆等的生长,并且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环渤海地区包括中国北方的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经济腹地涵盖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加快该地区的发展,将大大提升北方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三级”。 材料二:环渤海地区“十一五”规划中投资最大的项目一一曹妃甸港口项目集群已正式启动。曹妃甸岛前500米处水深达25米,海槽深达36米,是渤海最深点。由曹妃甸向渤海海峡延伸,有一条水深达27米的天然水道,通向黄海。利用岛与陆地之间的浅海和滩涂,通过填海造陆,建设一个面积31 0平方千米的工业区。 材料三:环渤海地区示意图(左图)和海河某年流量变化图(右图)
 (1)简析图15中甲、乙两城市形成的共同自然条件(3分)。 (2)试从影响港口建设的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方面,分析曹妃甸建成我国北方大港的有利条件。(4分) (3)读图14,简述海河最小流量出现的季节及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1)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温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都位于河流沿岸。(3分) (2)水域自然条件:深水港,且具有天然深水航道,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及航行;沿岸地形平坦,有利于港口布局?经济条件:地处京津唐工业区,有庞大的海运需要(大城市依托);经济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可达东北、华北,甚至西北地区。(4分) (3)春季(3—5月)?春末夏初,雨季尚未到达,降水稀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农业用水量大(4分)
本题解析:本题组主要考察我国局部地区的综合分析。(1)甲为天津、乙为济南。分析城市形成的自然条件。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2)港口建设的区位,自然方面:水域和陆域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城市的依托和经济腹地。(3)海河流量最小出现在春季。(华北春旱),从自然条件:蒸发量、降水量;人为原因:用水量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问题。 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气候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秦岭淮河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与冬季0°C等温线重合;与800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故也是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的分界线;故秦岭淮河以北为旱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冬小麦,典型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南为水田,主要的油料作物是油菜,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本题难度:一般
5、多选题 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 ] A、①为资金 B、②为技术 C、③为劳动力 D、④为原料 2、关于两区域同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参考答案:1、AC 2、C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