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05 18:29: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1、综合题 该图中O为极点,OA为20°W,图幅范围在东半球,阴影部分为黑夜, ∠COA=90°,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B点此时的太阳高度为 ??。 (2)B点在A点的 ??方向,A 、O两点距离与A、C点距离相比 ?(长或短、相等)。 (3)此时北京时间是 ??。
参考答案:(1)0° (2)东南?相等 (3)12:20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局部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1)图示B点位于晨昏线上,故太阳高度为0。(2)图幅部分为东半球,OA为20°W,故判断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中心极点为南极点。故B点位于A点的东南方向。图示AC位于赤道,跨经度90°,而OA位于经线上,跨纬度90°,而赤道长与经线圈长度相等,故,AO距离与AC距离相等。(3)图示阴影部分为黑夜,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故图示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即B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6时,OA经度为20°W,则OB所在经线为25°E,计算北京时间。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下图,完成问题。
1.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四个箭头分别代表水循环的四个环节,其中表示水汽输送的是2.若此图表示中低纬大洋环流系统,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是3.若此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圈,则①代表的风向是 A.① B.② C.③ D.④ E.① F.② G.③ H.④ I.西南风 G.东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参考答案:1. C 2. B 3. 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资料分析运用能力(水循环、洋流和大气环流)。 1.若为海陆间水循环,则②表示海洋水汽蒸发;③表示水汽输送;④表示降水;①表示径流。故选C项。 2.若此图表示中低纬大洋环流,则结合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判断,图示表示南半球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中低纬环流,故②处可能因上升补偿流形成渔场; 3.若此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则①表示北半球中纬度近地面的风带,即盛行西风,为西南风。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 小题2: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枯水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甲为近日点,从甲运行到乙期间,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因此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小题2:当地球在甲位置时,为北半球的近日点,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附近,黄河流域进入枯水期,南极昆仑站正值极昼,潘帕斯草原处于草木生长茂盛。三峡水库处于枯水期。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太阳直射近日点时的地理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2011年当地时间10月23日13时41分,土耳其东部(北纬38.8度,东经43.5度)发生了里氏7.2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仅5千米。
  小题1:土耳其东部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为 A.10月23日7时41分 B.10月23曰18时41分 C.10月23日8时41分 D.10月23日19时41分
|
小题2:地震发生后,人们及时获取了地震对当地破坏程度的信息,其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数字地球”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技术
小题3:上述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主要是因为该地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时间计算、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板块分布。
小题1:利用土耳其嗯嗯经度位置判断位于东三区,故北京时间(东八区)较土耳其时间早5个小时。
小题2:监测地面事物的变化是遥感的功能。
小题3:结合右图判断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18’)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
(2)图示时间为?,北半球节气为?
(3)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4)此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
(5)此时A点昼长为?小时,B点昼长为?小时。
(6)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北半球昼长如何变化?
?、极昼或极夜范围如何变化??。
参考答案:
小题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2分)

小题2: 6月22日、 夏至 ;(2分)
小题3:66034’ 、46052’;(4分)
小题4: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分)
小题5:12 、24 (3分)
小题6:变小(短)、 ?变小(3分
本题解析:
试卷分析:
小题1:晨昏线过地心,与阳光相垂直,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面。
小题2: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
小题3: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即可。
小题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小题5:图示A点位于赤道,故昼长为12小时;B点出现极昼,故昼长为24小时。
小题6:夏至日过后,由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故北半球出现昼变短,夜变短,而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信息等,进而确定二分二至日、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