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05 19:07:1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9分)读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力现状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粮食高产区分布的特点。(2分) (2)在陕北发展中为了实现人地和谐,简答以下方面的措施。(6分) 人口方面 ?; 农业上 ?; 资源与生态上 ?。 (3)该地区被称为塞外江南的地区是宁夏平原和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参考答案:(1)沿黄河及其支流汾河,渭河谷地分布(2分)? (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2分)退耕还林还草,建立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业生产模式;(2分)开发矿产资源与防治水土流失相结合。(2分) (3)河套平原(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读图完成4~5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地形对应正确的是? A.①—山脊 B.②—山谷 C.③—山顶 D.④—盆地
| 小题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3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利枢纽Q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3分) (2)说出M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4分) (3)在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容易使图中A、B附近地区的土壤出现? _________________问题。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对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可能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3分) (4)写出图中EF段铁路线的名称及其分布特点。(3分)
参考答案:(1)?调节径流变化,具有防洪、灌溉和发电的功能;使河流含沙量减小,减少河床淤积;减少下游凌汛来源:www.91exam.org危害;遏制黄河断流现象。(答对任意三条即可)(3分) (2)?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2分)人为因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以及开矿等(2分) (3)次生盐碱化(盐渍化)(1分)大量引水灌溉,造成河流的中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和农药使河流遭受污染;过度放牧和垦殖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 失,使河流泥沙含量增加。(2分)(答对任意二条即可) (4)包兰线 (1分) 铁路线基本上沿着河流(黄河)谷地行进(分布)。(2分)
本题解析:图中河流为黄河,Q为小浪底水利枢纽;M地形区是黄土高原;A是宁夏平原,B是河套平原,这里是灌溉农业区,主要引黄河水灌溉,容易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EF为包兰线,主要沿河谷分布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4分)下图中A、B、C分别代表我国三个省会城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A、B、C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交通________,都位于________铁路、________(填名称)高速公路沿线。 (3)A城速冻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产量达到32.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试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区位因素。 (4)根据所示完成下表。
 (5)随着经济的发展,A、B、C城市及附近地区产生了严重大气环境问题,尤以C城附近严重。简述其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1)郑州 武汉 长沙 (2)便利 京广 京珠 (3)位于华北平原,农业发达,粮食大省,原料丰富;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广阔;拥有冷冻保鲜技术和专业人才;京广、陇海铁路交会,交通便利;食品工业基础好;政策扶持;各种食品工业集聚等。 (4)
 (5)这种环境问题(灾害)是酸雨。产生的原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有色冶炼工业发达也正确)危害:可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而且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畜健康。 防治措施:减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对煤炭中的硫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使用环保清洁能源,开发新型能源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 B.粮食种植业精耕细作 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 D.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粮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故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A错误;由于人口稠密,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适宜机械化生产,故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机械化水平低,C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集中了我国五大商品粮基地,故D错误。该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以人力生产为主,精耕细作,劳动力投入大,B正确,故本题选B。。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