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城市与地理环境》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A ①国的城市人口总数比⑤国多 B.②国和③国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逆城市化现象都很突出 C.③国和⑤国相比,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 D.④国1975年后城市化速度变慢,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变高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暑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现象。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
小题1: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从题中可知是一条上升的直线,不可能是A。
小题2: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区的气温高于郊区,城区的等温面向上凸;气温高气压低,所以气压就是城区的小于郊区,城区等压面向下凹。正确选项为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
[?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徽州古村聚落形成最初是南宋以前的中原世族南迁、聚族而居形成。后随人口增长,至明中叶时期耕读文化盛行,至清中叶科举入仕和徽商兴起,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勃兴鼎盛,古村落遍及乡野。这一过程经历了内部裂变、迁移、择地而居等一系列过程。读下图回答第1题。
一般而言,乡村聚落的环境容量是与当时的农业规模及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的。古徽州人均耕地南宋时人均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2.2亩,清康熙1.5亩,而同期的古村落发展却从稳定发展走向了鼎盛发展,其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丘陵山地的改造,土地生产力大增
B.文化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增,对丘陵山地立体开发利用
C.前期的发展依赖本地土地资源,后期的发展是依赖其他资源
D.徽州地区资源丰富,耕地多水面多,环境容量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徽州著名的是徽商文化,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徽州地区前期的发展依赖本地土地资源,后期的发展是主要从事经商,依赖的是其他资源。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2006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表的统计资料表明:“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国近一半。“长三角”是“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简称,是指镇江以东,包括上海、无锡、苏州、常州、扬州、泰州、镇江、南京、南通、杭州、宁波、舟山、绍兴、湖州、嘉兴15个城市(包括台州共16个城市),以约占全国面积的1%、人口的6%,生产出约占全国19.5%的生产总值,成为继纽约经济圈、北美五大湖经济圈、东京经济圈、巴黎经济圈、伦敦经济圈之后的第六大经济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引擎。据此完成13~14题。
小题1:我国长江三角洲、美国的五大湖地区、日本关西地区、德国中部及英国中部五大城市群的共同点是
A.都位于沿海地区
B.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优势
C.都具有相同的规模
D.都具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
小题2:图中的特大城市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五大城市群的发展都离不开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
小题2:图中特大城市有上海、杭州、南京。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地球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