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图1为北半球夏至时地球光照示意图,图中的圆圈1、2、3表示太阳高度等值线,其数值分别为0°、30°、60°;g点为太阳直射点,A点经度为120°E。读图回答1~2题。

1、对图示地点时间的正确判断有:①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的地点昼越长、②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地方时相同、③C点地方时为0:00或24:00、④A、B两点同属于一个日期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图中数字代表太阳高度,虚线代表回归线或极圈,则与上图表达相同信息的是

[?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参考答案:1、C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图是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太阳俯视图,图中外圆为赤道,图示时刻为北京时间18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极点为?(南、北)极点,PB为?(晨、昏)线。
(2)北半球节气是?。直射点地理坐标纬度?,经度?。
(3)图中各点的地方时刻分别是:D为?点,E为?点。A地夜长为?小时。
(4)A、B、D三地比较,线速度的大小关系为:?;角速度的大小关系?。
(5)若一物体沿纬线从D向F作水平运动,则物体将向?(南、北)发生偏转。
(6)A地位于D地的?方向。
(7)此日后3个月内,海口(20°N,110°30′E)的正午太阳高度将:?(选择填空)。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再变小? D.先变小再变大
参考答案:(共13分,每空1分)
(1)南?昏线?
(2)夏至? 23°26′N? 30°E
(3)10? 20? 16?
(4)B>D>A? B=D=A(或相等)
(5)南?
(6)东南?
(7)C
本题解析:
第(1)题,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图中极点为南极点;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PB上的点正在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故PB为昏线。
第(2)题,由图可知南极圈内为极夜现象,故北半球节气是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纬度23°26′N,又因为30°E平分昼半球,故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为30°E。
第(3)题,由图可知:C点在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上,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D点与C点经度差为60度,时间差为4小时,D在C的东侧,故D的时间早,为6+4=10点,另外由图可知:B点为18时,E点比B点快2小时,故E为20点。A地16时日落,故A地夜长为(24-16)*2=16小时。
第(4)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递减,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各处相等,故A、B、D三地比较,线速度的大小关系为:B>D>A;角速度的大小关系:B=D=A(或相等)。
第(5)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半球为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地表运动的物体向左偏,故若一物体沿纬线从D向F作水平运动,则物体将向南发生偏转。
第(6)题,本题考查光照图中风向的判读,由图可知:A地位于D地的东南方向。
第(7)题,此日后3个月内,即由6月22日至9月23日,海口(20°N,110°30′E)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先变大再变小。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答本试题需注意:(1)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再根据极圈内的现象来判断节气。(2)夏至日不是夏季,答题时要看清题意,让我们回答什么,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3)时间的判断要找参考时间,如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时,然后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来计算要求点的时间。
本题难度:简单
3、多选题 若黄赤交角变为23°31′,则引起的地理现象是
[? ]
A.极圈的范围缩小
B.地球上直射的范围增大
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七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中的NS是100。E 经线,S、N分别为南极点和北极点,K 、Q、P分别是该经线上NS、NK和N Q的中点,读图回答1-2 题。

1.若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80°W,NP位于昼半球,PS位于夜半球,则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B.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江淮地区草长莺飞二月天?
D.南京可能处于梅雨期
2.若该日NK位于昼半球,KS位于夜半球,则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7时40分?
B.13时20分?
C.4时40分?
D.19时20分
参考答案:1、D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当晨昏圈与地轴平行时? (? )
A.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
B.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C.太阳光线与地轴成66°34"的夹角
D.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晨昏圈与地轴平行时,则可以说明晨昏与经线重合,为二分节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