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图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 ]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2、水循环
[? ]
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使地球表面总体趋于起伏不平
D、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参考答案:1、A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关于地下水的开采利用,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地下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过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漏斗区,影响地下水的循环再生能力
C.地下水中的承压水(理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水质好,是很好的供水水源
D.在千旱地区引地表水漫灌,无相应的排水措施,易造成土壤盐渍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虽然从水循环角度而言,水资源为可再生资源,但由于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故A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应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待“水资源的可再生性”。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全球气候变暖使淡水资源越来越少,在野外淡水更为紧缺,下图中获取纯净饮用水的方法和应用的地理原理连线正确的是

A.①—水汽蒸发
B.②—水汽凝结
C.③—生物循环
D.④—地质循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图中内容,图示措施依次为:①—植物蒸腾、②—水汽凝结、③—生物体内的水分、④—地下水的渗漏,故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A.盛行风
| B.地转偏向力
|
C.海水密度差异
| D.大陆轮廓和岛屿影响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所以A正确
考点:海水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5、多选题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2.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升高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E.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F.洋流②为西风漂流,是寒流
G.洋流③处易形成渔场
H.洋流④为东北信风吹拂形成的风海流
参考答案:1. AC
2. B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环节①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陆地上空的大气降水,它是地表淡水资源重要的补给水源之一;环节②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而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热量和水分;环节③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的海洋水蒸发,它可使海洋水浓缩而造成盐度升高;环节④代表海陆间水循环中由海洋上空到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它的运动距离受下垫面因素中的地形、地势的影响。答案选A、C。
2.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①由低纬流向高纬,属于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洋流②为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属于寒流;洋流③由高纬流向低纬,属于寒流,例如秘鲁寒流,形成秘鲁渔场;洋流④为南赤道暖流,是东南信风的作用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循环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