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印刷工业生产能力已超过美国东北部。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印别工业和造纸工业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2分)

(l)珠江三角洲印刷业迅速发展的区位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珠江三角洲丰富的造纸原料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可实现农产品和加工业的废物利用。(2分)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发展造纸业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经济发展快、市场需求量大;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交通便利;造纸原料丰富
(2)农作物秸秆、甘蔗渣
(3)工厂要实行清洁生产、禁止未经处理排放污水、禁止砍伐树木、回收废旧纸张等。
本题解析:与美国东北部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印刷业具有市场潜力大、原料丰富、劳动力廉价而丰富等优势。造纸业布局一般靠近原料地,以植物的纤维为原料。发展造纸业会造成水污染等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形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局面
B.各个城市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C.各个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相互竞争,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D.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各个城市的功能结构趋同,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减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尤其是在工业化早期)呈现出“外向型”的特点,其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及经验等,在本地加工完成后,把大批产品从香港等地通过转口贸易供应国际市场。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优势条件丧失的情况下,又一次抓住了机遇,积极地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间缺少分工合作,使得城市竞争力明显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加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本身的缺陷,使得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珠三角的工业区和城市化的基本概况,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改革开放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4分)

(1)珠江三角洲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阶段发展, ________?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1分)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原因(4分)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4)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3分)
参考答案:(14分)
(1)1979—1990?(1分)
(2)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政策;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侨乡;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等。(4分,答出4点即可)
(3)问题:大气污染或酸雨;水污染;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4分)
(4)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5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珠三角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承接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一阶段为1979—1990年,第二阶段为1990年以后。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要考虑其特定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以及有利的地理条件。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人才、技术、土地规模、市场、腹地、城市布局等,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不足。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条件,针对其限制性因素,以达到尽量克服其不足条件,做到趋利避害,使城市和工业更好地发展。
(3)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酸雨、污水污染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工业造成的“三废”污染和农业造成的化肥、农药污染)和生活。
(4)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因为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区位有不复存在,所以大量外资企业搬出,主要表现为:政策优势相对下降;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租金水平提高;环境污染加重。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题。
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彼得堡
E.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F.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G.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H.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2.结合上题分析,图示反映了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故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本题考查人地关系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状况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在洛陵兰岛的冰层里有大气状况的无字记录,科学家们到格陵兰岛的冰层上打钻,取出冰芯结果发现冰层中的铅含量与大气中铅含量的变化趋势完全—致。读(格陵兰岛冰川的铅含量随年代变化示意图8-1-14”,回答:
?
(1)冰川中铅的含量迅速增加的两个时期是___和____-。
(2)冰川中铅含量首次持续增加的原因是_____,这时_____作为一种动力燃料被大量使用,燃料中的铅也随之进人大气中。
(3)冰川中铅含量第二次迅速增加的原因是____。
参考答案:1)18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前后?(2)欧洲工业革命后经济高速增长?煤?(3)这时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油中加入的防爆添加剂为四甲基铅,燃烧后铅元素进入大气
本题解析:冰层中铅含量增加与人类能源变革有关。煤中含有铅,汽油中加入有防爆剂——四甲基铅,燃烧后铅元素进入大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