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表是世博会期间国内游客构成比重,读表回答1~2题。 

1、上表中甲省是
[? ]
A、山西
B、辽宁
C、湖南
D、江苏
2、世博会的客流量九月上旬明显低于七、八月份,是因为九月份
[? ]
A、上海秋高气爽,天气晴好
B、学生客流量大幅下降
C、上海受台风影响,损失严重
D、国家控制游客数量
 
	参考答案:1、D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 刘东生(1917~20?08)被誉为“黄土之父”。他在黄土研究中,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鹅卵石。
(1)如用下图表示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则在戈壁、沙漠、黄土三者中,图中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风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风。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______。
(2)刘东生院士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之前,这?里曾是_______。
A.荒漠 
B.草原
C.森林
D.水乡
(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而现代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为此,刘东生院士根据现代黄土高原的实际,建议中央考虑修改“植树种草”的提法。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可能的是?______。
A.蓄水植树种草
B.植树造林
C.退耕还林
D.退耕还牧 
 
	参考答案:(1)戈壁;沙漠;黄土;西北;从西北到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2)D?
(3)风力沉积作用;流水的侵蚀与搬运作用;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010年10月23日,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徽召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二:2009年9月到2010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温高雨少,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三: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说出A图的中东部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描述该地形区的地表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二,分析导致该地区2009~2010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B图和材料三,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
(2)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被覆盖差,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答对一点给2分,总分不超过8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答对一点给2分,总分不超过6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该图是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问题。
1.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2.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3.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A.全年高温、干湿季节分明
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C.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E.小麦
F.水稻
G.棉 花
H.青稞
I.灌溉条件较差
G.日照时间太长
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土壤盐碱化严重
 
	参考答案:1. C
2. A
3.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山脉、河流分布判断甲地区为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但靠近祁连山区,多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2.结合上题分析,甲为河西走廊,乙地为宁夏平原,丙地为湟水谷地,多以半湿润半干旱区为主,而水稻是喜水作物,一般生长在湿润区。棉花喜温好光,适宜在深厚疏松的土壤中生长。由于棉花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所以分布有着明显集中的特点。青稞主要生长在高寒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而小麦种植的区域,主要为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3.丙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我国区域地理的常规考点,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经纬度位置和山脉、河流分布进行区域定位,并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生产条件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区域地理常规考点的整理与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图甲、图乙,完成1—3题。 


1、图甲中M山脉的名称是
[? ]
A、长白山 
B、贺兰山 
C、太行山 
D、大兴安岭 
2、图乙中的H湖在图甲中的分布位置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乙中R1,为荒漠,R2为 
[? ]
A、阔叶林 
B、灌丛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参考答案:1、A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