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我国的最西、北、东、南端,据图回答小题。
1.图中四地中位于中俄边境的是2.图中四地分属于我国的
A.a、b
B.a、c
C.b、c
D.b、d
E.一个行政区
F.两个行政区
G.三个行政区
H.四个行政区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的方位可知,a是我国领土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位于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处;b是我国领土的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位于中国与俄罗斯交界处;c是我国领土的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位于中国与俄罗斯交界处;d是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曾母暗沙。
2.图中a地位于我国新疆,b地位于黑龙江,c地位于黑龙江,d地位于海南省。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疆域。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主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了解我国的领土四端的位置即可简单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15分)水资源和人才、技术的缺乏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读“我国西北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及聚落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形成图中伸人沙漠的楔形绿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图中历史名城埋没在沙漠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该地区农业用水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如该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业,为解决耕地的用水不足问题,在a处上游筑修水库,那么对该流域生态的负面影响最大的地方是___________,其后果可能会造成__________消失。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可发展_________等第三产业;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时,要发展________型农业,同时可推广_________、_________等灌溉技术。(8分)
(4)a地能发展成较大聚落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图中雪线有____________变化,最终对流域环境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1)河流水注入(1分)
(2)水量减少,河流退缩,因水源干涸而废弃(1分)
(3)冰川融水(1分)地下水(1分)水库以下流域(1分)绿洲(1分)旅游业(1分)节水(1分)喷灌(1分)滴灌(1分)
(4)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地资源好(2分)
(5)雪线上升(1分)冰川融水补给减少,绿洲退缩,沙漠扩大(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甲山海拔高度为1474米,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读图回答小题。

有关该山地类型叙述正确的
A.侵蚀山地
B.火山
C.褶皱山
D.断块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图示的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江西鄱阳湖周边地区,图示山脉为庐山,属于地垒结构而形成的断块山。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根据经纬度位置或重要的地理事物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并能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成因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启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工程,在田纳西干支流上建起54座水库、13座船闸,把水患连年、贫穷落后的田纳西河流域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工农业发达的地区。
材料二:我国汉江成功地借鉴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经验,通过梯级渠化开发,建成集防洪、灌溉和发电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水利生态工程,打造了中国式的田纳西河工程。
材料三:图8.

(1)简析两河发展水电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2分)
(2)我国汉江的开发治理与田纳西河流域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3)请对今后我国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与治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4分)
参考答案:(1)流域内降水丰富,水量大;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2分)
(2)①调蓄洪水,减轻洪涝灾害;②通过兴建各种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③大力开发流域内的水能资源。(4分)
(3)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和开发;加大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疏浚河道,提高流域的通航能力;进一步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区域地理的对比分析。(1)水电基地建设主要从河流落差大,河流水量大等方面分析。(2)汉江的开发与治理主要从洪涝的治理和水能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分析。(3)借鉴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图1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相对位置,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乙区域降水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