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题。
 1.在城市规划时,运用的地理新技术手段是2.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1.在城市规划时,运用的地理新技术手段是2.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A.RS,GPS
B.GPS,GIS
C.GIS,RS
D.RS,GPRS
E.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F.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G.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H.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RS的主要功能是监测地表事物;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故在城市规划时,获取基本信息一般通过RS技术,而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和表达等则采用GIS技术。
2.结合b1、b2功能区相同的特征,b1位于市中心的周边,而b2远离市区,且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且地租较周边地区高,故判断为两地都为住宅区,b2为高级住宅区,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技术。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在复习中应对比分析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能区别三种地理信息技术的不同应用。理解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地租能力高低的原因。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该图中R1、R2和R3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等级的城市,且R1<R2<R3,据图回答问题
 1.三个城市服务职能符合规律的是2.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1.三个城市服务职能符合规律的是2.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R1--小学 R2--中学 R3--大学
B.R1--小学 R2--大学 R3--中学
C.R1--中学 R2--大学 R3--中学
D.R1--大学 R2--小学 R3--中学
E.R1服务半径最小,服务范围最大
F.R1比R2提供的职能种类较多
G.R3的城市级别最高
H.R3的服务范围小于R2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2.本题考查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某同学利用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乡土地理观察,他乘车到某一村落,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水田分布,沟渠纵横。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由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属于 哪种河流地貌2.该同学所观察的村落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1.图中由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属于 哪种河流地貌2.该同学所观察的村落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A.三角洲
B.冲积平原
C.“V”字形河谷
D.冲积扇
E.甲
F.丙
G.庚
H.乙
 
	参考答案:1. D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从整体看,等高线由高处略向低处凸,排除“V”字形河谷,因为“V”字形河谷处的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图示区域西侧等高线非常密集,说明坡度很陡,辛—壬—癸—甲—乙—丙连线以西应为山地或丘陵,有几条河流(支流)从山谷流出,这些河流在出山口的位置由于坡度减缓,从而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不对,因为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口位置由于流速降低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所以三角洲是在入海口位置而不是出山口的位置;根据比例尺可以估算,此处显示的实际范围不大,不可能是冲积平原。
2. 根据题干“举目所见尽是水田分布,沟渠纵横”信息,可知该同学所观察的村落最有可能是图中的庚,因为若在甲、乙、丙三处举目所见除了“水田 、沟渠”,还有山地 。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为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中国正积极拓展能源进口渠道,中哈石油合作前景广阔。读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山麓地区草原植被的出现,体现了自然带的2.1998年,国务院批准Q城所在县为对外开放县,建立边民互市贸易市场。该城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1.图中山麓地区草原植被的出现,体现了自然带的2.1998年,国务院批准Q城所在县为对外开放县,建立边民互市贸易市场。该城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A.自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B.自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C.自山麓向山顶的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E.交通运输便
F.国家政策支持
G.经济腹地广阔
H.矿产资源丰富
 
	参考答案:1. D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该地区深处内陆,降水稀少,山麓地区由于有大量的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而出现草原植被,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2.由图中信息可判断交通运输便利和国家政策的支持都是该县的优势,但题干中明确说明“该城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所以选B。
考点:该题考查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城市区位。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问题。
 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2.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E.地形平坦
F.水源充足
G.陆路交通方便
H.水路交通枢纽
 
	参考答案:1. D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及图例可知,甲、乙人口密度较大,甲城市位于地形平坦的成都平原,乙城市为位于两河交汇处的重庆,影响因素为河流、地形。
2.结合图示的地理位置判断,甲城市为成都,乙城市为重庆。与成都相比,重庆的区位优势在于位于两河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为水路交通枢纽。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密度的因素和城市区位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首先需要根据图示的河流区位进行准确定位。之后以我国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为背景,结合影响人口密度分布和城市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内容即可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