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目前,海洋动力资源开发不广泛的原因是(?)
A.蕴藏能量比较有限,开发价值不大
B.有污染,大规模开发会带来比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
C.能量密度比较小,需要比较大的投入
D.能量分布在远海,难以开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如图是“杭州湾、舟山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试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2) 分析图中杭州湾地区形成钱塘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现象的原因。(3分)
(3)填表回答舟山群岛海域目前已利用的主要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6分)
主要海洋资源类型
| 利用方式
|
?
| ?
|
?
| ?
|
?
| ?
参考答案:(1)海岸曲折、陡峻;多岬湾。 (2)日地月三者最接近同一平面;喇叭状河口;河流方向和潮流方向相反;径流量大。? (3)如表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基岩海岸的特点是海岸线曲折,水深湾大,岬湾相间,多天然良港。(2)钱塘潮最为壮观时期,主要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和引起的天体引力大小,还要受到风力、地形等因素影响分析。(3)应理解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海洋资源类型,再结合舟山群岛海域实际开发利用情况填表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海洋能不包括(? ) A.潮汐能 B.波浪能 C.海水温差能 D.地热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海洋能的种类。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不同性质海水之间的狭窄过渡带,称为海洋锋。 ? 下图甲、乙分别示意中国近海冬季海洋锋和主要渔场的分布(局部)。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中国近海渔场与海洋锋空间分布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为防止近海天然捕捞量下降,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关系:空间分布一致。 ? 原因:在出现海洋锋的海域,海水扰动强烈,营养物质和饵料丰富,鱼群集中,形成渔场。 (2)实行休渔制度;防止过度捕捞;发展海洋牧场;防止水污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A、【选修2——海洋地理】 图示意台湾岛周边海域地形分布,据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红树林海岸的主要分布区,并分析其成因。(6分) (2)简述红树林海岸的开发和利用。(9分) 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椐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多涝区(含次多涝区)的分布规律,并分析该区灾情严重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6分) (2)图中甲地区为多涝区,试对甲地的减灾防灾提出防御措施。(9分) C、【选修6——环境保护】 图示意我国原生、次生荒漠的分布,据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次生荒漠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6分) (2)为实现我国荒漠化防治目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9分)
参考答案:A、(1)台湾岛西南沿海(2分)。原因是:西南沿海多为淤泥质海岸(2分),且纬度较低,水温较高(2分)。 (2)发展旅游观点(3分);为鸟类及潮间带动物提供栖息地(2分);抗风消浪,保护海岸,防灾减灾(2分);保护湿地(2分) B、(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2分)。该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贸贸易发达地区(2分),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2分) (2)非工程性措施:建立和完善灾情监测系统;重视以法治水,依法防涝;提高公民的防灾意识。工程性措施:上游地区植种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中游退耕还湖;裁弯取直;加高加固提坝;建设分洪蓄洪工程(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C、(1)主要分布在400mm年降水量线附近(或“半干旱和半湿润的过渡地带”、“耕作业与放牧业过渡地带”)(3分)。由于人口剧增(1分),土地过垦、过牧、过樵或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人为原因(或“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导致荒漠化,产生次生荒漠(2分) (2)加强立法和和政干预;加强对荒漠化地区的监测;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分3分,共3分)。合理利用水资源;育草封沙,设置沙障,构筑防护林体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矛盾;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共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