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等值线图》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二)
A.晴热干燥 B.低温干燥 C.高温多雨 D.温和多雨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经度差约是10度,其距离是10?×111km×cos40?,约为760千米。
小题2:根据经纬度轮廓可知,该地位于地中海附近,目前受高压控制,天气干旱少雨。
小题3:夏季,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所以自西向东航行是顺风顺水。南极昆仑站出现极夜现象,夏季东北平原时常受夏季风影响,冬春季节鄱阳湖流域有大批候鸟栖息?。?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属具体地理知识的应用问题。解答时需注意地图上实际距离的计算方法;地球运动及气候类型、洋流分布规律等知识。本题组考查知识点较多对学生要求较高。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为“某河流示意图”,图中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1月和7月的河面宽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该河及其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2.甲、乙、丙、丁四处河床,坡度最缓的是
A.1月水循环最活跃
B.河流径流与气温呈正相关
C.7月河流输沙量大
D.流域内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E.甲
F.乙
G.丙
H.丁
参考答案:1. C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于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1月和7月,所以1月份水面较窄为枯水期,A错;7月份水量大,河流输沙量大,C正确;该地在36°S,7月份降水量大,可知该地为地中海式气候,河流径流量与气温呈负相关,流域内植被为常绿硬叶林,选项B、D错。
2.由图中1月、7月水面覆盖宽度可知,丁地水面变化最大,坡度最缓,D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地中海气候区河流特征。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图。据此下列问题。
小题1:图1中的斜线为晨昏线中的晨线。此时
A.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南
B.②地白昼长于③地
C.晨线上的太阳高度不同
D.晨线上各地日落时间相同
小题2: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势
B.纬度位置
C.副热带高压
D.西南季风
小题3:关于太阳年辐射总量在4000以内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D.农作物品种单一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图中虚线为晨线,所以图中虚线右侧为昼,图中纬线向北增大为北半球,越往北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A选项错误;②地纬度高于③地,所以②地昼长长于③地,B选项正确;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C选项错误;晨线上各地同时日出,但是地方时不同,晨线上各地不会同时位于昏线,不可能同时日落,日落的地方时也不同。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根据图示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判断:①地太阳辐射总量大于6000百万焦耳/平方米?年,②地太阳辐射总量小于3500百万焦耳/平方米?年,①地太阳辐射总量远远高于②地。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定位①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势较高地区,大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势低,云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重要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A选项正确;①②两地纬度位置差异小,B选项错误;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小,C选项错误;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与西南季风的关系小,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3:图示太阳年辐射总量在4000以内区域为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A选项正确;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选项错误;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C选项错误;农作物品种丰富,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填出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___。(2分)
(2)A气压形成的原因为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2分)
(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_________风,D点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为主要特征。(3分)
(4) D点7月盛行_________风,其形成原因是______,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________外,还有___________等。(7分 )
参考答案:
(1)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2)冬季陆地上气温低,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东北?寒冷干燥?
(4)西南?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正确判断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上的气压分布差异。由图示可判断A为亚欧大陆,B为太平洋。
第(1)题,1月份亚欧大陆上由于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形成高压区,为亚洲高压。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为低压,即阿留申低压。
第(2)题,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迅速降温,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成为寒冷中心,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强冷高压,将该纬度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第(3)题,图中C点位于东亚,形成西北风;D为南亚,此时受东北季风控制。我国在寒冷的冬季风影响下气候以寒冷干燥为主。
第(4)题,D点7月盛行西南风,其形成原因是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还有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等。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除了掌握气压中心的分布外,还要掌握南亚季风的成因。除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受印度低压的吸引,会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这就是南亚的夏季风。对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影响明显,在这里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主要自然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