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中部六省是我国中部崛起的主体区域,读“我国中部六省粮食生产占全国比重状况图”,回答问题。
1.六省农业生产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2.河南和山西两省相邻,但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差异悬殊,主要是由于
A.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条件较好
B.土质疏松,土壤肥沃
C.位于平原地区,土层深厚
D.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E.纬度不同
F.耕地数量差异
G.市场需求不同
H.工业基础差异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发展(中部崛起)。
1.由于六省基本位于季风气候区,其受季风气候影响,雨热同期,利于农业生产。
2.地形因素,河南大部分为平原,山西大部分为山地;故耕地数量的差异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2004年世界首例旱地种植的杂交旱稻在上海诞生,杂交旱稻种植与传统水稻相比,节省劳动力,且产量持平。据此完成问题。1.杂交旱稻在干旱的地区推广并获得高产,这说明2.上海传统水稻区改种杂交旱稻,导致该地区
A.水资源不再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B.科技进步使农业对土地资源质量要求更高
C.生产力发展使人类所需的资源量减少
D.科技进步缓解了水资源对农业的限制作用
E.耕作劳动力增加
F.水田耕作变为旱地耕作
G.粮食消费大量增长
H.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参考答案:1. D
2. 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
1.杂交旱稻培养属于培养良种,属于科技改善农业生产对水源的要求。
2.上海的传统水稻区为水田农业,杂交旱稻种植属于旱地农业,可节约水资源。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读我国某种农作物优势种植区分布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作物可能是2.与B优势区相比,该农产品在A优势区品质较高的主要原因是3.近年来,该农作物在C优势区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A.小麦
B.棉花
C.大豆
D.水稻
E.水热充足
F.生长周期长
G.土壤肥沃
H.机械化水平高
I.农产品价格下降
G.市场需求量降低
农业科技进步
城市化水平提高
参考答案:1. D
2. B
3.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通过读图可以看出该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所以该农作物应为水稻;而小麦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华北地区以及南疆地区;大豆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故正确答案为D。
2.与B优势区相比,A纬度更高,热量条件不足,故A错误;由于A纬度高为一年一熟,生长期更长,产品品质较高,故B正确;A优势区的确土壤肥沃,但主要是对水稻的产量影响更大而对水稻品质影响较小;机械化水平高低对水稻品质影响较小。
3.C优势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改革开放,该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较多,且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在较少,故正确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的区位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与图中M河比较,N河2.与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图中东西向铁路干线沿线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是
A.径流量更大
B.含沙量更大
C.落差更小
D.冰期更短
E.劳动力丰富
F.矿产丰富
G.技术力量雄厚
H.市场广阔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位于秦岭山区,M河位于秦岭以北,是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水量小。植被条件差,河流含沙量大,落差较小,有结冰期。N河位于秦岭以南,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量大。植被条件较好,由图中等高线判断落差较大,无结冰期。所以A对。B、C、D错。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多,技术力量雄厚,市场广阔,但是矿产资源贫乏。图中铁路沿线地区位于我国内陆,矿产资源丰富,所以B对。A、C、D错。
考点:该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区域工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下图为《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确定的13个核电厂厂址。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确定的13个核电厂厂址主要分布在图示地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2.沿海核电厂对近海水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向海洋排放
A.科技发达,利于核电站建设运行
B.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
C.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
D.海运便利,便于原料输入
E.重金属
F.冷却水
G.粉尘废渣
H.放射性物质
参考答案:1. B
2. B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核电的发展,影响核电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
2.而沿海地区核电站的主要环境污染是冷却水产生的热污染。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