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题《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5-29 09:22:46
【 大 中 小】
1、判断题 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答题卡上将各小题中正确者涂“A”,错误者涂“B”。 小题1:“北京时间”是指北京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小题2:经度相同而纬度不同的两地,它们的地方时刻可能不同。 小题3:1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远,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小题4: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会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小题5: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小题6: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小题7:区域发展阶段不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 小题8:青藏铁路沿线花费巨资修建了众多的野生动物通道,这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人地关系思想。 小题9:区域内部某自然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本区域内、外其他环境要素的变化。 小题10: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小题1:错误 小题2:错误 小题3:错误 小题4:正确 小题5:正确 小题6:正确 小题7:正确 小题8:错误 小题9:正确 小题10:正确
本题解析: 小题1:“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时区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北京时间的基本概况即可,注意区别“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的差异。 小题2:地方时是因经度而不同的时间,经度不同则地方时不同,经度相同则地方时相同。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地方时差异的形成原因,并结合地方时与经度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 小题3:1月初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达一年中最快;7月初地球公转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达一年中最慢。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强,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和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差异分析即可。 小题4: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要素的破坏,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陡坡开荒导致水土流失;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等。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形成人类活动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小题5: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而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力区域二三产业的加快发展,而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工业化、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小题6:衡量区域城市化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故一地的城市化水平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和动力即可分析,知识性试题。 小题7:一般把区域发展阶段分为传统农业为主的初期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由于各个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根据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人类活动的差异而划分的三大区域发展阶段,并利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即可。 小题8:材料反映了人类活动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故反映了因地制宜、天人相关的人地关系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判断人地关系思想即可。注意结合材料分析。 小题9:由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不仅可能导致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进而可能导致周边地区的环境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表现即可判断。 小题10:可持续发展包括三大系统:即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宏观系统即可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③地方时差异?④运动物体偏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小题2: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下列地理现象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太阳东升西落 B.南半球河流一般右岸多沙滩 C.昼夜交替 D.120°E的地方时早于110°E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题目所述,灯和地球仪的位置相对静止在桌子上,不能演示地球公转,也就不能演示出四季的更替,②错。可以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从而可以看到地球仪上不同地区的昼夜更替现象,.①对。在地球仪上不同经线的地方,昼夜变化的时间不同,可以表示地方时不同,③对。地球仪上的事物也是静止的。无法演示运动物体的偏向,④错。所以B对。A、C、D错。 小题2: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那么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太阳将变成西升东落,A改变。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改为向右偏,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不再是右岸多沉积,B改变。昼夜交替现象仍存在,这一点不变,C不变,地方时交变成西边的比东边的早,D改变。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某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水流对南岸侵蚀严重,且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则该河流位于 A.赤道地区 B.回归线上 C.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D.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右岸侵蚀严重,应为北半球;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综合两个条件,应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世界地图,回答各题。
 小题1: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区时为 A.6月22日6时 B.6月22日18时 C.12月22日18时 D.12月22日6时
|
小题2:若DF为晨线,由东半球内属于22日的范围可能是
A.20°W向东至160°E之间
B.0°向东至180°之间
C.160°W向东至20°E之间
D.0°向东至160°E之间
小题3:在A地进行钻探,设法垂直钻透地球,则最有可能在
A. (D)点? B. (B、C)点? C.(E、F)点? D.(H)点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若AB为昏线,则AC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若DF为晨线,则DE为昏线,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月22日12时,则22日的范围是0°向东到180°。东半球的范围是20°W向东到160°E,所以东半球22日的范围是0°向东到160°E。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3:和A点向对于地心对称的点纬度数和A点相同,经度数A点互补。所以B、C两点符合条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图中所示地球中的虚线为回归线、极圈等纬线,实线为赤道,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图中所示为五带中热带的序号是
A.a
B.j
C.b
D.d
小题2:黄赤交角目前的数值为
A.0°
B.90°
C.66°34′
D.23°26′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热带是指有太阳直射的范围,即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
小题2:黄赤交角为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度数为23.5°。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况和五带划分的基本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