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甲中A、B、C、D、各代表 :A. B 。
C D 。
(2)、图乙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是:
①+②是 ;④是 ;①+②+③是 ;
(3)①+②圈层的厚度分布规律: 。
在2900km深处,依据地震波速度特点,可以推测E层物质状态为 。
参考答案:
(1)横波 纵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地壳 软流层 岩石圈
(3)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图中由陆地到海洋地壳厚度逐渐变小。 液态。
本题解析:
(1)读图,图甲中A在2900千米处消失,是横波。B可以穿过各种介质,是纵波。C是莫霍界面,D是古登堡界面。
(2)图中①是陆壳,②是洋壳,合在一起是地壳。④是软流层,范围从60-400千米深度。③是上地幔顶部,①+②+③合在一起是岩石圈。
(3)地壳分陆壳和洋壳,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图中由陆地到海洋地壳厚度逐渐变小。 在2900km深处,依据地震波速度特点,横波不能穿过,消失,可以推测E层物质状态为液态。
考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2010年12月5日冰岛发生强烈火山爆发。图示意冰岛气候类型和主要火山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1.该岛南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气候较温和湿润的主要原因2.该岛M地附近的岩石类型对应于图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中的
A.地热丰富
B.沿岸暖流影响
C.副极地低气压控制
D.空气中的火山灰含量高
E.甲
F.乙
G.丙
H.丁
参考答案:1. B
2. A
本题解析:(1)由左图可知,该岛南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气候较温和湿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答案选B。
(2)由右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该岛发生强烈火山爆发,附近的岩石为岩浆岩,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142.6°E,38.1°N)的9.0级大地震,导致了福岛第一核电发生核泄漏事故。图是福岛核电站泄露辐射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题。
1.日本核电比重较高的主要原因是2.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露辐射范围向东扩展的主要因素是
A.常规能源缺乏,核电技术成熟
B.靠近核燃料地,运费低
C.核能是清洁能源,没有污染
D.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
E.地形、风向
F.洋流、海陆分布
G.地形、海陆分布
H.风向、洋流
参考答案:1. A
2. D
本题解析:1.试题分析:日本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缺乏,而日本核电技术成熟,所以日本核电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较高。故选A。
2.试题分析:福岛核电站核泄露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受此和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以及西北风影响,受辐射污染的海水向东扩展。故选D。
考点:日本
点评:本题结合日本的核电发生核泄漏事故考查日本的能源消费构成、核泄露辐射范围的扩展方向,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日本的能源分布状况,及临近福岛核电站海域的海水流向。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1.表中反映了2.由表可知,当中国中山站附近(70°S)开始出现极夜时,下列现象最可能的是
A.越往北,极昼天数越多
B.越往北,极昼天数增加越快
C.除极圈外,同纬度,北半球极昼日数大于南半球极昼日数
D.除极圈外,同纬度,南半球极夜日数小于北半球极夜日数
E.华北平原小麦播种期
F.长江中下游处于伏旱季节
G.墨累一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均处于忙季
H.黄河流域处于汛期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1.表格反映不同纬度地区,纬度越高出现的极昼极夜天数越多。除极圈外,同纬度,北半球极昼日数大于南半球极昼日数。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当中国中山站附近(70°S)开始出现极夜时,太阳北移到20°N,为6月份,为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澳大利亚正值配种和播种时期,所以小麦、牧羊均处于忙季。长江中下游处于伏旱季节,黄河流域处于汛期为7月中旬。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判断图中箭头a表示含义

A.北半球风向
B.南半球风向
C.地转偏向力
D.摩擦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示中各箭头的相互关系,可以确定,垂直等压线的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a垂直的为地砖偏向力,与a方向相反的为摩擦力,所以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风的形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