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A.可以在A地修建采石厂 B.岩浆岩乙可能含有化石 C.若A处有河谷形成,是因为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D.可以在A处修建水库堤坝,是因为A位于岩性坚硬的背斜顶部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可知,图中褶皱丙最先形成,岩浆岩乙被断层乙侵入,说明岩浆岩乙形成于断层丁的前面,沉积岩覆盖在断层丁上,故沉积岩甲最先形成。
【小题2】沉积岩常含有化石;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A处下面有断层,不适合修建水库堤坝,容易发生坍塌;A处下面有岩浆岩,可以见采石厂。
考点:该题考查地质地貌。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图为“我国南方某地自然环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图中甲、乙、丙处岩层弯曲变形、变位的原因是 。(2分)
(2)图中③处地貌名称是 。丙处地表P处河流上不适宜修建水库的理由是 。(3分)
(3)图中①、②处地表森林大量被破坏会导致④处河流流量变幅 (增大或减小)。简述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3分)
参考答案:
题号
分值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
2分
地壳运动(1分)产生的挤压力(1分)
(2)
3分
冲积扇(1分) P处地下(丙处)有大断层,会造成水库的蓄水渗漏,并诱发地质灾害。(2分)
(3)
3分
增大(1分)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改造着地表形态;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任答2点,得2分)
本题解析:
(1)甲、乙两处岩层分别向下和向上弯曲,说明是受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所引起的;水平挤压引发垂直运动,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形成丙处地质构造。
(2)从③处地貌的形态(扇形)和其分布位置(河流出山口处)可以推断该地貌为冲积扇;P处位于断层线上,地下(丙处)有大断层,会造成水库的蓄水渗漏,并诱发地质灾害,因此不适宜修建水库。
(3)图中①、②处位于河流中上游地区,该地地表森林大量被破坏会导致④处河流流量变幅增大;水循环的意义包括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改造着地表形态;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
考点:地质作用、水循环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3、多选题 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由于地壳运动和流水的作用,丹霞盆地的红色地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的“红岩”属性、典型植被类型分别是
[?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从地质作用来看,丹霞地貌形成的原因包括
[? ]
A、地壳的上升运动
B、地壳的下沉运动
C、流水的沉积作用
D、流水的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1、AC
2、A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浙江省永康方岩方山沿28°55′36″N剖面图(左图)”、方岩方山“赤壁丹崖”景观图(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丹霞地貌经历了不一般的地质作用过程,其间孕育了绚丽多姿的丹霞地貌。以下地质作用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红色砂砾岩固结成岩 ②地壳水平运动 ③流水侵蚀搬运 ④重力崩塌
⑤差异风化 ⑥地壳抬升运动 ⑦变质作用 ⑧冰川作用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③④⑤⑥
C.②①⑦⑤④③
D.①⑥⑤④③
【小题2】丹霞地貌典型的顶平、坡陡、麓缓组合可能是因为
A.顶平:受垂直岩层控制
B.坡陡:受水平节理控制
C.麓缓:受风化堆积物控制
D.麓缓:受流水侵蚀所致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丹霞地貌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砾岩和砂岩属于沉积岩(从图中可以看出明显层理构造),形成应当说地壳下沉→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侵蚀搬运→留下坚硬部分(丹霞地貌)。与变质作用、冰川作用没有关系。D对。
【小题2】顶平:受水平岩节理层控制,A错;坡陡:受垂直节理控制,B错;麓缓:受风化堆积物控制,C对、D错。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考点:本题考查丹霞地貌形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某游客由北向南拍摄的一张风积地貌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与乙地相比,甲地
A.风力大
B.湿度大
C.温差大
D.植被少
小题2: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A.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
B.南美西岸阿塔卡马沙漠
C.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
D.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沙漠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借地貌景观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此类题首先识别景观图,其次联系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的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图为风积地貌图,该地貌为沙丘,乙为上风向,处于迎风坡, 甲处于背风坡一侧,故甲处比乙处风力小;但由于背风,蒸发量小,湿度较乙处大;由于湿度大,故而白天温度较低,晚上温度较高,温差较乙处小;由于湿度大,植物生长条件较乙处好,故甲处植被多。
小题2:图为某游客由北向南拍摄的,图上乙处于迎风坡,故风来自西侧,为流动性的新月型沙丘地貌。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热干燥,不能形成移动沙丘地貌;南美西岸阿塔卡马沙漠处于3?S-30?S之间,受东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压控制,也不可能形成风自西侧来的新月型沙丘;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沙漠也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压控制,也不可能形成图示的新月型沙丘;只有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亚洲高压的西南侧,可能风形成来自西侧的新月型沙丘。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太阳对地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