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雄厚的技术力量 C.广阔的市场 D.大量廉价劳动力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该地区为中南半岛,①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热带草原带。
小题2:该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成为世界电子工业投资的区域。
小题3:该地区山地地形为主,坡度较大,地震易诱发滑坡。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径流带分为丰水带、多水带、过度带、少水带、缺水带,其中过度带年降水量约400~800mm。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径流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Ⅰ、Ⅲ径流带分别为(?)
A.丰水带、过度带
B.过度带、缺水带
C.多水带、少水带
D.多水带、过度带
小题2:甲地自然景观及对应的径流带是(?)
A.落叶阔叶林;Ⅳ
B.半荒漠、草原;Ⅲ
C.森林草原及落叶阔叶林;Ⅱ
D.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Ⅰ
小题3:有关乙所在省区旅游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制约该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市场距离
②每年春暖花开的5月,是去该省观赏油菜花的最佳时机
③旅游资源主要有高原湿地、冰川雪峰、民族风情、佛教文化等
④到该省野外考察和宿营注意防高原反应、防晒、防潮,尊重当地民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根据水资源供需现状分布,分成北方的缺水带(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西部)、少水带(青藏高原北部、东北平原西部)、过渡带(辽东半岛、华北平原);南方的多水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区)、丰水带(武夷山脉、海南岛)。结合图中经纬度位置,确定Ⅰ(南方)、Ⅲ(青藏高原北部)径流带分别为多水带、少水带。
小题2:森林草原是处于森林与草原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植被类型。其特征是森林地段和草原地段相互交错分布。中国的森林草原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东部及其东北部、河北北部和宁夏以及甘肃等地区。根据图中甲的位置,判断其大概在甘肃附近,所以有森林草原,又因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生长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C选项正确。
小题3:根据乙的经纬度位置,判断其在青海省,属于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青海湖边盛开油菜花在7月-8月。所以排除②,所以B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是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主要受寒流的影响
B.①附近世界著名大渔场的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有关
C.②自然带与⑤自然带形成原因基本一致
D.⑤→⑥→③→④自然带更替体现自赤道到两极分异
4.关于⑤自然带所在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A.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全年多雨
B.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热带迁移农业
C.降水主要类型为地形雨和锋面雨
D.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参考答案:
3.D
4.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世界荒漠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的荒漠带包括??和??两种类型。
(2)图中A荒漠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
(3)图中B荒漠带为代表的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4)图中C地区为什么没有形成荒漠?
(5)图中B、D 、E三处荒漠带为什么直逼海岸?
(6)图中F处形成荒漠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600万平方千米,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1/5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并仍以每50000~70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当前世界上荒漠带继续扩大的原因是什么?给人类造成了什么后果?
参考答案:(1)热带荒漠 温带荒漠 (2)深居大陆内部、水汽难以到达 (3)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同时该地受到来自内陆的东北信几的影响,增加了干燥程度 (4)该地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濒临辽阔的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带来了丰沛的降水,所以不会形成荒漠 (5)B、D、E三处都位于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沿岸均有强大的寒流经过,而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造成荒漠带直逼海岸 (6)南北走向且又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风带来的湿润气流,在其背风坡形成了荒漠 (7)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破坏森林、草原植被和不合理灌溉等因素引起,以后者为主,会使农田减产,耕地、牧场退化致使耕地、草地面积锐减,并使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题解析:荒漠面积扩大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以人为原因为主,由于人口增多,盲目垦荒和过度放牧等使荒漠化面积扩大。荒漠化土地丧失生产能力,也使气候恶化同,人们生存环境被破坏。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大气的热状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