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 “世界部分国家和区域生产、消费碳排放柱状图及人口数量折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2.人均消费碳排放量
A.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于出口产品所产生的
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
C.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通过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
D.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
E.印度多于俄罗斯
F.美国最多
G.金砖五国多于欧盟27国
H.日本多于美国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生产的碳排放量多于消费的碳排放量,是因为有部分生产的碳排放量随着产品的出口而出口到了其他国家被消费;我国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高于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所以选项C正确。
2.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判断。美国人口总数少,而消费的碳排放量总量最多,所以人均消费碳排放量最多。
考点:该题考查 世界能源消费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原因是
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开采过多
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
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
D.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等的需求增多→人们过度开荒→生态恶化→粮食产量不高,不能满足需求→再继续开荒又需要更多的劳力→粮食的需求再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问题。
1.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2.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有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的入侵3.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A.管道运输
B.水陆联运
C.高压输电
D.航空运输
E.①②④
F.①③④
G.③④⑤
H.②③⑤
I.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G.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可以实现“东西部双赢”,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促进沿线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环境的改善
参考答案:1. C
2. A
3. 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①③是西电东送的北、南通道,具有的共性是高压输电。
2.沿途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不是次生盐碱化的原因;南水北调不会有大量海水侵入。
3.②工程是西气东输,③工程是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能够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大气环境。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玛纳斯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中段的依连哈比尔尕山乌代肯尼河43号冰川。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 637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2.21亿m3,分别占该河山区部分的90%和92%,是准噶尔盆地南缘最大的一条河流。
材料二? 2008年11月12日,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通过国务院核准审批。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
1.下列关于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2.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建成后,对原有水电站的影响为3.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建设,对当地的影响有
①满足当地对电力的新要求?
②有效控制和调蓄山区洪水,降低洪灾的发生频率和对下游的危害程度?
③使下游灌区水资源配置量减小?
④改善玛纳斯河的航运条件
A.流域面积广,植被覆盖率高
B.流域内地形雨丰富、蒸发量小
C.地处温带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
D.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E.发电量减小
F.冬季发电量增大
G.利用率降低
H.夏季发电量增大
I.①②
G.③④
①③
②④
参考答案:1. C
2. B
3. A
本题解析:1.玛纳斯河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于天山北麓,所以该区域降水稀少,不是阶梯的交界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可以对河流径流量进行调节,原有水电站冬季水量增加,发电量增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建设能够满足当地对电力的新要求,有效控制和调蓄山区洪水,降低洪灾的发生频率和对下游的危害程度。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国新疆遭受了特大雪灾,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此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完成题。1.对受灾居民进行准确定位搜救,主要依靠的技术是2.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数字地球
E.不同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F.不同地物的密度不同
G.不同地物的海拔高度不同
H.不同地物的化学特征不同
参考答案:1. C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对受灾居民进行准确定位搜救需运用全球定位系统;观测大面积的自然灾害需运用遥感。
2.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波谱),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不同,传感器根据电磁波的差异来辨析物体的不同,遥感技术就是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的基本原理。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掌握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属于知识性试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