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1:甲、乙两幅区域图。

材料2: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6分)
区域
| 甲:江汉平原
| 乙:宁夏平原
|
自然带类型
| ?
| 草原、荒漠过渡带
|
主要粮食作物
| ?
| 小麦
|
根据当地自然、社会等特点,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 ××地区酸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
|
?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4分)
(3)试解释黄河在乙图所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2分)
(4)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6分)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降低
参考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水稻 铁路沿线固沙植被的研究等(只要符合当地情况即可)
(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任答三点)。
(3)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
(4)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本题解析:
(1)两地中甲为江汉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农作物为水稻;乙为宁夏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荒漠化明显,研究性学习针对当地情况,合理选择即可。
(2)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有:调节气候(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能净化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作用。湖泊减小,湖泊变为陆地,气候大陆性增强,洪涝灾害多发,水体净化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河流出现凌汛现象的原因是:有结冰期的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结冰和融冰期都有可能出现。该河段自南向北流,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因此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4)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地形示意图(左图)和甲地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图(右图)。

材料二:咸海在1960年为世界第四大湖,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总水量1100立方千米,主要由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从1960年后,大规模垦耕使咸海周边成为了世界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
材料三:棉花一生需水量以450mm-620mm为宜。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
(1)图中A、B两地都分布着草场资源,分别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读右图,阐述甲地在图示时间内河流流量变化的特点,并从天气角度分析原因。(10分)
(3)引地下水灌溉,古已有之。有人提议,用开采地下水替代引河水灌溉棉田,以解决“咸海”消失这一生态问题。你是否赞同?说明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A地分布着草原主要因为该地 是丘陵地形,西风受地形阻挡,降水较多;(2分)地势较高,温度降低,蒸发量减少;(2分)B地是高山、高原地形,是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2分)蒸发少,冰雪融水较多。(2分)
(2)特点:两日的流量大小都呈波动变化(2分),且第一天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2分)。原因:河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而变化(2分);第一天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流量昼夜变化大(2分);第二天为阴天,昼夜温差小,流量径流昼夜变化小(2分)。
(3)(6分)赞同。地下水(较河流水)丰富(2分)。地下水开采技术较为简单,开采成本低廉(2分)。浅层地下水含盐量低,可用作棉田灌溉(2分)。开采地下水可以避免过度引用河水,避免生态恶化(2)。(每点2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不赞同。当地降水量极少,地下水埋藏深,开采费用比引河水高(2分)。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补给,过度开采,也会导致地表水减少,无法解决“咸海”消失(2分)。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2分)。棉花的蒸腾作用强烈,大量种植极易加剧当地干旱(2分)。(每点2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本题解析:
(1)据图可知:A地位于哈萨克丘陵地区,西风在这里受地形阻降水较多。地势、纬度较高,温度较低,蒸发量少,水分条件相对较好,草场资源分布广;B地是高山、高原地形,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地势高蒸发少,冰雪融水较多。
(2)据图可知:可以看到,两日内的流量大小都呈波动变化,但是第一天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第二天。原因:甲地位于内陆地区,河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所以流量随气温而变化。第一天天气晴朗,白天气温高,冰雪融化多,河流流量大,夜晚气温低,流量小,昼夜温差大,流量昼夜变化大。第二天可能为阴天,昼夜温差小,流量径流昼夜变化小。
(3)因地下水灌溉会减少对河流水的利用,但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对地下水利用过多也会导致河流水减少,同时引发新的生态问题。可以分别说出支持和不支持的理由。
赞同。地下水(较河流水)丰富。地下水开采技术较为简单,开采成本低廉。浅层地下水含盐量低,可用作棉田灌溉。开采地下水可以避免过度引用河水,避免生态恶化。
不赞同。当地降水量极少,地下水埋藏深,开采费用比引河水高。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补给,过度开采,也会导致地表水减少,无法解决“咸海”消失。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棉花的蒸腾作用强烈,大量种植极易加剧当地干旱。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水循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近年来,我国旨在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向全国推出。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表层不能涵养水源,有干旱缺水山区100多万平方千米,特别是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紧缺,约有3420万人饮水困难。区域内有一半多的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2350万。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 和 ,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
和 。(4分)
(2)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和 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 。(4分)
(3)能够使丁环节水量增大的条件有 。(3分)
(4)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 。(4分)
(5)水循环除了能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外,其意义还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蒸发 降水 甲(或陆地内循环) 乙(或海陆间循环)(4分)
【小题2】地表径流 下渗 涵养水源、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4分)
【小题3】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好。(3分)
【小题4】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4分)
【小题5】①促进各种水体的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塑造各种地表形态;③促进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化与交换。(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三大水循环类型都包括蒸发和降水环节;我国西北地区位于内陆,其内流河属于内陆循环。而外流河属于海陆间循环。
【小题2】水窖蓄水改变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和下渗的环节;好处主要从涵养水源,缓解该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紧张状况分析。
【小题3】丁表示地下径流,可通过增加下渗,主要条件如地表起伏小、降水时间长、植被覆盖好等因素分析。
【小题4】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用水导致的水源枯竭或污染两方面分析。
【小题5】水循环的意义还包括塑造地表形态、促进全球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交换等。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及影响。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性试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了课本关于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影响和意义等内容即可轻松解题。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下图中R山海拔2180米,上百条瀑布飞溅,被誉为“瀑布之乡”。 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R山( )
A.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B.位于珠穆朗玛峰的西南
C.山顶有大面积冰川覆盖
D.位于六大板块消亡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