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地理高频试题、高中地理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地球与地图 地球 地图: 地图的基本知识 等值线图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宇宙探测 人类认识的宇宙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与地貌 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 全球气压带 常见的天气系统 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大气的圈层结构 水的运动 陆地上水体 世界洋流分布 水资源利用 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 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自然带 自然对人类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 全球气候变化 资源对人类生存: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自然灾害发生 人口与城市 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 人口性别 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的区位因素 地域文化 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生产 工业区位因素 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交通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线路 交通运输布局 城市交通的特点 商业中心和国际贸易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 区域农业生产 人类与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 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环境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 水土流失的治理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分区地理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中国的农业和工业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国土整治 选修部分 宇宙与地球 太阳系和地月系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开发 海洋权益 旅游地理 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观的欣赏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文化景观 文明旅游 城乡规划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环境 主要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防灾与减灾 环境保护 资源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问题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 环境与发展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3S技术综合应用 地图与遥感 综合专题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2019-05-29 11:09:27 【

1、单选题  材料: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材料,回答1~2题:
1.?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将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2.“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
[? ]
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
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
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D.50年后,全求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参考答案:1.D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我国上海没有油田煤矿,但有2亿平方米屋顶,越是能源紧张,越是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阳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高于德国和日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目前上海市正在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原因是
A.地势高,空气稀薄
B.纬度偏低,晴日多
C.地面裸露,比热容小
D.气候相对湿润,太阳有效辐射强
E.酸雨危害严重、常规能源短缺
F.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G.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H.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生产量大


参考答案:1. B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因素、地形因素、气象等其他因素,显然本题B项正确。
2.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太阳能是洁净能源,可再生,但分布分散,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看着不断融化的冰川,高兴得手舞足蹈;而远隔数万千米的图瓦卢人,却越来越日夜难眠,北极不断融化的冰川就像一个个巨型炸弹,随时都会将他们轰入海底永远再难见蓝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
小题1:爱斯基摩人“手舞足蹈”最主要是因为
A.冰川下沉睡了数千万年的石油、矿产将会带给他们更加富裕的明天
B.气候变暖,生活更舒适
C.可以拥有更多的淡水资源
D.渔业资源增加

小题2:图瓦卢人“日夜难眠”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炎热难耐
B.陆地面积缩小
C.风暴潮加剧
D.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冰川融化,而爱斯基摩人高兴的“手舞足蹈”,说明冰川融化对其产生有利影响,结合选项分析,A项最为合理。
小题2: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而导致海平面上升,而图瓦卢多为珊瑚岛,海拔较低,故可能被淹没。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全球变暖的影响和世界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况,结合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 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在经过漫长的讨论后闭幕,会议未能达成协议,但是同意“记录”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共同提出的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设定了全球变暖不超过2℃的目标,并重申了富国在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穷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1)根据全球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我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推动本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取得进展,中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宣布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中国自主节能减排,促进环境保护,既是为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也是对自身负责。这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参考答案:(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
(2)能源消耗量大,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等
(3)公平性;共同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分析“近年来大气中CO2的增长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近年来CO2增长的曲线是 _______________。
(2)计算一下1958~1968年十年间CO2平均每年增加_____________(ppm)。
(3)为什么大气中CO2的含量与日俱增?
(4)大气中CO2的增多对气候有何影响?
(5)列举一、二项事例说明由于CO2的增多,使气候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参考答案:
(1)C?
(2)0.7?
(3)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大量CO2,加上森林大量被砍伐所致。
(4)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
(5)两极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如现在温带由于气温升高,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干旱的地区将变得更加干旱;亚寒带某些地区则因气温升高,将会适应温带作物的生长。(任答2点)


本题解析:
第(1)题,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由图可以看出,C曲线符
合。
第(2)题,由图可知:1958~1968年十年间CO2平均每年增加(318-311)/10=0.7pmm。
第(3)题,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有: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第(4)题,据图分析:近150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波动上升。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关系是: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升温。大气中CO2的增多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等方面。
小题3: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开发使用新能源;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国际合作。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学生还需明确:(1)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其原因为①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②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2)全球气候变暖的缓解措施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开发使用新能源;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国际合作。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城市与地理..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