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我国旱地主要分布在
A.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
B.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
C.青藏高原地区
D.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是以北的年降水量小于800 mm,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既有冬小麦,也有春小麦。
点评:本题属基础知识题目,难度一般。学生熟练掌握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即可。同时也兼顾考查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知识梳理】
一、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1、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
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
3、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
4、难以利用的土地(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等):新疆、内蒙古、青藏高原等。
二、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和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我国80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和一月份0 °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该线以北的年降水量小于800 mm,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既有冬小麦,也有春小麦。东北地区的典型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草甸草原为特色,华北为落叶阔叶林。该线以南的年降水量大于800 mm,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该图为中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小题1:图中A是?(地形区)。简述其形成原因。(4分)
小题2:黄河从A到B河段水文特征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4分)
小题3:近年来,图中大部分地区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多,简述产生该现象的地表环境特征。(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宁夏平原,先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后流水沉积形成冲积平原。(4分)
小题2:水量逐渐减少。少支流补给,人类引用量大,蒸发严重。(4分)
小题3: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地表干燥。(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周围地理事物分析:图中A是宁夏平原。其形成原因是先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后流水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小题2:黄河从A到B河段水文特征中最大的变化是水量逐渐减少。原因是:少支流补给,人类引用量大,蒸发严重。
小题3:近年来,图中大部分地区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多,产生该现象的地表环境特征是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地表干燥。
点评:北方沙尘暴的爆发需要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冬春季节冷锋天气系统引起出现大风天气。冬春季节地表植被稀少,土地裸露,提供了大量的沙尘。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图为中国某区域图。图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据此完成题。

小题1: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势较平坦开阔
B.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C.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D.冰雪融水较丰富,适宜牧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