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图中①②③④四图“两组同纬度地区等降水量线图”,回答下题。
1.①图和②图所示地区降水差异大的原因是
Ⅰ、①图地区接受太阳辐射量大
Ⅱ、①图地区深处内陆
Ⅲ、②图受到湿润气流影响
Ⅳ、②图地区受台风影响2.③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3.与④图所示地区相比较,②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A.Ⅰ、Ⅲ
B.Ⅰ、Ⅳ
C.Ⅱ、Ⅲ
D.Ⅱ、Ⅳ
E.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
F.地处迎风坡
G.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H.多锋面、气旋活动
I.热量
G.地形土壤条件
水源
国家政策
参考答案:1. C
2. A
3. A
本题解析:考查等值线的判读。
1.根据区域定位,①图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地区,降水较少;②图为东北地区,地处沿海地区,受到湿润气流影响,降水较多。
2.③图位于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等降水量线向北凸出。
3.②图为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2、多选题 读图“某区域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下题。

关于图中A、B两处等压线数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处的数值为1004 B.A处的数值为1012
C.B处的数值小于1020 D.B处的数值大于1020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考查等压线有关知识。等压线之间的差值是相等的A等压线位于1004和1020之间,1004和1020相差16,故1004和A线,A线与1020都相差8,故,A等压线是1012。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知,B处的数值大于1020。故选BD。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某区域图,虚线为等高线,AB为晨昏线,此时甲地刚好看到日落。甲地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流经甲地的河流注入某大洋。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图中河流位于 (南、北)半球。其流向大致是 。如果该河流位于西半球,则其注入的大洋可能是 洋。该河水文特征为
(7分)。
(2)如果甲地时间为当地17时,则北京地区的昼长约为 小时(取整数)(2分)
(3)甲地区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其成因是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南 东南流向西北 太平洋(3分) 水量大;水位的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河流不结冰(4分)
【小题2】14小时。(2分)
【小题3】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甲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判断甲地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故判断图示位于南半球;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若图示位于西半球,则该河流应位于南美洲,则南美洲西侧为太平洋。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流量、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含沙量等内容分析,结合该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析。
【小题2】甲地日落时间为17:00,则下午时间为12:00---17:00,故昼长10小时。而北京地区与甲地区的南北半球相反,纬度相近,故北京地区的昼长应与甲地区的夜长相等,即14小时。
【小题3】甲地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规律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描述。
考点:本题考查等值线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但考点较多,解题应注意几点:①根据气压带风带影响判断气候类型,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纬度位置,判断图示的南北半球;②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③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昼夜长短相反等知识点。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2010年11月11~12日,代表全球最重要国家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在韩国首尔聚会,举行第五次首脑峰会。读图回答小题。
1.朝鲜半岛的实际面积约为20万km2,在比例尺1︰10 000 000的地图上绘出来时,图上面积为2.上图为朝鲜半岛某地的人口密度图,若将其中图A放大成图B,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不变,则图B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有:①比例尺变为1∶2 000 000;②每点代表2 000人;③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千米;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人。以上说法正确的有
A.2cm2
B.20cm2
C.200cm2
D.2×1015cm2
E.一项
F.二项
G.三项
H.四项
参考答案:1. B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比例尺1︰10 000 000,表示1cm代表100km,可得图上1cm2表示实地面积1万km2,因此20万km2的实地面积在地图上为20 cm2。?选B正确。
2.若将图A放大成图B,图幅面积变为原来的四倍,即比例尺为原来的两倍,为1∶5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千米,每点还是代表1?000人,人口密度不会变。故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图知识。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图2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目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6—8题。

【小题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可确定,由M至N一线的地势为 ( )
A.高一高一低
B.高一低一低
C.高一低一高
D.低一高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