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A.武汉梅雨 B.南京伏旱 C.北京寒潮 D.哈尔滨洪涝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图中①是赤道低气压带,是气流上升而形成,A错。⑤是低纬信风带,从风向右偏,判定是北半球,所以是东北风,所以B错。②是高气压带是空气动力下沉形成的,C错。⑥是中纬西风带,因是北半球,所以是西南风,D对。
【小题2】根据图中风向右偏,判定是北半球,所以④地周围出现极夜时,北半球是冬季,北京可能出现寒潮, C对。梅雨在6月中到7月中,伏旱在7-8月,哈尔滨洪涝在夏季,A、B、D错。
考点: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不同区域气候的季节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和6月份某时刻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各题。
【小题1】此时,E、F两地天气现象的共同点是
A.阴雨连绵
B.天气闷热
C.狂风暴雨
D.风和日丽
【小题2】图中
A.N处视野能覆盖整个区域
B.M处的海拔为200米
C.湖泊为咸水湖
D.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等压线数值分析,EF此时受低压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1分)下图是印度洋(局部)季风(甲)和洋流(乙)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乙图中①②③处可能形成渔场的是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 ___。(4分)
(2)请说明乙图海域该季节大洋环流分布规律。(2分)
(3)分析影响洋流②流向的因素。(2分)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使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流向具有什么样的季节变化?(3分)
参考答案:
(1)①(2分) 受上升补偿流的影响(2分)
(2)北印度洋海域夏季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2分)
(3)②处海水受西南风的吹动以及大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东南方向流动。(2分)
(4)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东向西流,导致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流动。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西向东 流,导致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3分)
本题解析:
(1)主要学生要清楚在洋流影响下渔场的分布规律:渔场形成于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图中①处是索马里半岛沿岸, 受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可能形成渔场。
(2)受季风的影响,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
(3)本题考查洋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盛行风、陆地的阻挡和地转偏向力。
(4)盛行风的作用下,夏季是顺时针方向,马六甲海峡由西北流向东南;冬季是逆时针方向,马六甲海峡由东南流向西北。
考点:考查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下图 “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分析完成下列要求:
(1)两幅图中表示7月份的图是_________,图中①处的风向为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图中②处的风向为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③处季风的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处季风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有(填字母)?
[? ]
A.年降水量分配均匀?
B.夏季普遍高温?
C.雨热同期?
D.年降水量丰沛
参考答案:(1)B;西南
(2)西北季风?
(3)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8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中R山海拔2180米,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外观特征。R山顶部长约14千米,宽约5千米,主要由砂岩构成;山下生气盎然,猴子的吱吱叫声和金刚鹦鹉的鸣声此起彼落,四周覆盖着棉花糖般的云,边缘攀爬着前所未见的热带植物,上百条瀑布飞溅,被誉为“瀑布之乡”。
(1)据图描述R山的地理位置。(6分)
(2)说出R山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6分)
(3)据图简述R山山顶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
(4)从大气环流和地形角度简述R山被誉为“瀑布之乡”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位于南美洲(东)北部;(2分)低纬(热带)地区;(2分)委内瑞拉、巴西、圭亚那三国交界处。(2分)
(2)沉积岩(2分) 地垒(2分) 块状山(2分)
(3)气温特点:终年温和(2分),气温年较差小(2分),昼夜温差大(2分)
形成原因: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导致气温年较差小(2分);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年均温低,气温日较差大(2分)。
(4)地形方面: R山四周为陡崖,河流落差大,形成瀑布(2分),R山顶部平坦开阔,径流分散,导致瀑布数量多(2分)。
大气环流方面:R山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瀑布流量大(2分)。
本题解析:
(1)某地地理位置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来描述。读图可知该山位于该山的相对位置是:位于拉、巴西、圭亚那三国交界处;而这些国家位于北美洲的东北部,故该山的海陆位置是:位于南美洲(东)北部;图中该山位于0°-10°纬线之间,故该山的经纬度位置是:低纬(热带)地区。
(2)材料中提到山主要是由砂岩构成,而砂岩属于沉积岩,故该山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由于图中的山地周边较陡,故该处地质构造为断层中的地垒,而地垒形成的构造地貌为块状山。
(3)气温要从年均温的高低、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来进行分析。由于该地位于热带地区,且该山的海拔为2180米,故该地终年温和;又由于纬度低,海拔较高,故该地的年较差较小;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气温的日较差较大。
(4)瀑布的形成要有充足的降水和较陡的地形。由于该山山顶地势平坦,故山顶地表水较多;而该山周边地势较陡,这样落差大会形成瀑布景观;又由于该地位于赤道附近,该山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瀑布流量大。
考点:地理位置的描述、岩石类型、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和瀑布成因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中的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