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读“某理想大陆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 乙区域同属一种气候类型,但x、y降水有差异,降水较多的地点是________(填“x”或“y”),请分析其原因。(2分)
(2) 假若黄赤交角为0°时,图中甲、乙两种气候类型中不存在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试分析其原因。(3分)
(3) M为一岛屿,1月份岛屿的西部月平均气温大于0℃,且降水较多,试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y y地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长,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较短。
(2)乙 黄赤交角为0°时,太阳直射点不会有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不会随季节移动,乙地就不可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3)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35°N纬线延伸;由于受海洋影响,降温速度慢,所以月平均气温大于0℃;1月份受大陆东部冬季风影响,岛屿西部是迎风坡,所以降水多。
本题解析:
(1)乙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纬度越高的地区,受西风带影响越大,降水越多。
(2)乙为地中海气候,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的根源是黄赤交角的存在。
(3)受海洋影响,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此处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而西北风在吹向岛屿M时经过了海洋,从海洋上携带的水汽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形成降水。
考点:气候类型的综合应用。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2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的甲国有“欧洲能源接口”之称,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输油(气)管道大多通过该国进入欧洲。甲国农业生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沿海地区以园艺业(柑桔、油橄榄、蔬菜等)为主,而中、东部内陆以放牧业为主。横跨亚、欧两洲的A市是甲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人口约1350万。

(1)比较A、B两市气温日较差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10分)
(2)分析甲国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8分)
(3)说明A市发展石油化工的有利条件。(4分)
参考答案:
(1)相同:气温日较差夏秋季节大于冬春季节。 原因:①夏秋季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晴天多,日较差大;②冬春季节,受暖湿西风控制,阴雨天多,日较差小。
不同:B城市的日较差大于A城市。
原因:A城市临海,海拔低,日较差小;B城市位于内陆,海拔高,日较差大。
(2)沿海地区地势低平,降水较多,热量较充足,(2分)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大,适合发展园艺业。(2分)内陆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降水少,草场广阔,(2分)地广人稀,适宜发展游牧业。(2分)
(3)①靠近波斯湾和俄罗斯石油产区;②接近欧洲市场;③便利的管道运输和海运条件等;④工业技术基础较好;⑤劳动力充足。(任答四点得4分)
本题解析:
(1)读图可知,A地纬度高于B地且A地临海,B地位于内陆,但同属于温度带,故其季节变化相同但日较有所差异,根据海陆热力差异性可知临海地区气温日变化小,内陆地区气温日变化大。
(2)联系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去分析该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差异。从等高线数分布可知沿海地区地势低平,从降水分布可知降水较多,又因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大,适合发展园艺业;内陆地区海拔高,地形以高原为主,因离海洋远,降水少,所以草场广阔,又因地广人稀,所以适宜发展游牧业。
(3)根据所学内容和读图可知,A地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欧洲,欧洲市场广阔,靠近波斯湾和俄罗斯石油产区,资源供应充足;临海地区海运便利且管道运输便利,工业历史悠久技术基础好,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考点:本题组考查气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区位条件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中国某一远洋运输船沿着图中虚线航行,在太阳初露海面时,刚好通过P地,此时卫星电视正在播报北京时间为9:00。据此完成1—2题。

1.该远洋运输船沿着图中虚线航行刚好
[?]
A.顺风顺水
B.逆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顺风逆水
2.我国常有年轻工程技术人员到甲城接受培训,他们学习的内容最可能是
[?]
A.纺织技术
B.炼钢技术
C.园艺技术
D.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
参考答案:1.A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读图回答有关问题。(9分)
材料一:山西汾河流域图(左图)和A市的气候资料图(右图)。

材料二:杏花村(左图中的B村)地形平坦,相传于公元五世纪就开始酿酒,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杏花村酿酒用晋中地区、吕梁地区的无污染优质高粱、大麦、豌豆做原料,加上杏花村取之不竭的优质水源,给杏花村酒以无穷的活力。马跑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
(1)山西省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什么?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成因。(2分)
(2)淡水和交通运输是限制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两大因素,下列自然条件中,成为山西煤炭外运交通发展两大障碍的是_____________。(1分)
①黄河 ②汾河 ③秦岭 ④太行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