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06 01:31:36
【 大 中 小】
|
1、单选题 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E.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F.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G.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H.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参考答案:1. B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图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为2009年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人口的0—14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所以1982年人口老龄化比2009年低,故选B。 2.人口增长速度降低,选项A错误;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选择B正确;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选项C错误;无法看出25—59的劳动力资源数量,选项D错误。 考点:本题组考查人口金字塔图判读。 点评:本题组考查人口金字塔图判读。解答本题组需注意:我们平常见到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一般为左侧为男性人口,右侧为女性人口,而本图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为2009年数据,这就考查考生的细心程度,考查考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修建青藏铁路会遇到多年冻土问题,是因为 A.太阳辐射弱,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冰川影响大 D.纬度高,气温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多年冻土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主要考查了青藏高原冻土问题的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青藏高原冻土问题的成因。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抉择。 (1)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持续发展是基础,?持续发展是条件,?持续发展是目的。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用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3)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4)为修复“断指”,必须采取多重措施,我国为此也做出了重大决策。试说明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 (5)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1)生态?经济?社会? (2)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 (3)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4)D (5)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短缺?环境危机深刻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系统、经济持续发展系统和社会持续发展系统。其中生态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2)日常生活中,符合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排放的各项措施都符合。(3)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等方面分析。(4)我国加大对西部的生态建设主要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自身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分析。(5)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从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分析。 点评:本题出题角度较新颖,即结合材料分析,又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角度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难度一般。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综合发展指数是对某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科技等方面测量的综合性指数,数值越高,发展水平越好。读我国2000年及2008年我国农村综合发展指数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八年来,中部地带农村综合发展指数变化不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鄂 B.湘 C.冀 D.晋
|
小题2:促进内蒙古农村综合发展指数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A.粮食生产大幅增加
B.城乡一体化发展成绩突出
C.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D.农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
参考答案:
小题1:AB
小题2:C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考学生读图能力,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9个省区,结合图例可以看出,9省区中变化不大的省区有鄂、湘、皖、赣四省,故答案选A、B。
小题2: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气候,草原辽阔,适合发展牧业,在过去由于过度农垦、过度放牧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近年来由于内蒙古农村地区有农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并注重生态建设,综合发展指数逐渐提升,故答案选C、D。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漫画:颁奖会?材料二 某工业园区“生产链”示意图

材料三?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1)阅读材料一,图中几家企业正在接受颁奖,你能发现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4分)
(2)材料二工业园区存在着这样一个工业“生态链”,这是“循环经济”理念的一个产物。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4分)
(3)读材料三,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1)这三家企业均属污染型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现象。(4分)
(2)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4分)
(3)合理?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反映了目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2)材料二中反映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促进可持续发展。(3)材料三从宏观层面展现了循环经济的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从图示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调用课本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等相关内容即可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