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题《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A.气候类型 B.多雨期 C.植被类型 D.高温期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合恩角和好望角位于盛行西风带控制之下,形成洋流名称为西风漂流,自西向东,正好顺水顺风,A正确。
【小题2】根据所学气候分布规律知识,青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6、7、8月)温和多雨,所对应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好望角属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南半球6、7、8月)温和多雨,所对应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综上所述,B正确。
考点:盛行风向和洋流流向;青岛和好望角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图中“AB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CD为锋面。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CD半球位置及其锋面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冷锋
B.南半球暖锋
C.北半球暖锋
D.南半球冷锋
【小题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地区可能迎来持续性降水天气
B.a地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C.b地此时吹西北风
D.CD锋面将向北移动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AB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山谷地区的线速度小于同纬度,应该向线速度大的方向,说明北方是低纬度,那么该半球为南半球;CD为锋面,图中的锋面气旋规律是“东暖西冷”,故CD为暖锋,故选B。
【小题2】由于CD为暖锋,b为锋前,a为锋后,暖锋降水位置在锋前,A正确;a是暖锋过境后,被暖气团控制,B错误;b地此时吹东南风,C错误;南半球的气旋成顺时针旋转,CD锋面将向南移动。
考点:天气系统。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小题2】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①与③处给出了风向和风力大小情况,因湖陆风与海陆风均为局地热力环流,故可根据①处与③处风向确定②、④处气流运动状况。图中①处风向为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如果①处风向为由陆地吹向湖泊则叫陆风),③处风向由陆地上空吹向湖泊上空,则②处为下沉气流,④处为上升气流。D正确。
【小题2】城市地面硬化会加剧陆地与湖泊的热力性质差异,使湖陆风加强,A错。围湖造陆减小了湖泊面积,会减弱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使湖陆风减弱,B错。湖陆风使陆地与湖泊上空的空气运动,进而影响区域内气温、气压及湿度,对局地气候起到调节作用,表现为增加陆地空气湿度,调节陆地气温,使气温日较差减小。故C正确。
考点:局地热力环流、湖泊对局地气候的调节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下图所示天气系统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受其控制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
B.其为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
C.南极的极地东风带与其旋转方向一致
D.为澳大利亚附近海域的热带气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图示为高压中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说明是北半球的反气旋。受其控制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A对。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是低压中心,B错。南极的极地东风带方向是东南风,与其旋转方向不同,C错。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在南半球,D错。
考点:常见天气系统及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雾霾指空气中悬浮大量微小水滴和颗粒污染物。左图和右图分别是中央气象台公布的“某区域2013年12月7日14时和8日8时近地面等压线(百帕)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比较左图和右图,a地天气变化情况是
A.气压降低,风力变小
B.气温降低,风力变小
C.气压升高,风力变大
D.气温升高,风力变大
【小题2】这两日b地持续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小,湿度大
B.风力大,气温高
C.气压高,气温低
D.气温高,对流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左图a地气压数值在1020—1025之间,等压线分布较稀疏。右图a地气压数值在1025—1030之间,等压线分布较密集。因此该地气压上升,风力增大。C正确。
【小题2】雾霾形成条件主要有:静风(风力小);空气湿度较大,气温低;出现逆温;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生活用煤排放大量污染物。该地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与当地风力小,湿度大,气温较低有关。A正确。
考点:等压线图判读、雾霾天气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地球运动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