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水的运动》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增加水汽输送量 D.修建小型水库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图,回答12—15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C
本题解析:
小题1: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模式图,①地表蒸发,②代表水汽输送,③代表降水,④代表径流,符合题意的是②。
小题2:若该图表示低纬度大气环流圈,①代表赤道处上升气流,③代表副热带下沉气流,④代表两者之间的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小题3:若该图表示我国东部夏季季风环流示意图,①代表陆地处上升气流,③代表海洋处下沉气流,④代表两者之间的风,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小题4:若该图表示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①代表日本暖流,②代表北太平洋暖流,③代表加利福尼亚寒流,④代表北赤道暖流。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径流深度是流域平均降水量减去平均蒸发量的差值,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中转化为径流的那一部分的毫米数。下图为中国径流深度随经度的变化示意图,图中选取的是台湾一江西一四川一青海等省的数据。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径流深度随经度变化的规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A.西北季风的影响
B.植被的疏密程度
C.地表的物质组成
D.东南季风的影响
小题2:图中曲线在甲点出现明显转折,反映出此处? (? )
A.是阶梯分界处,地形抬升作用影响了降水量
B.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C.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D.土质疏松,下渗能力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中国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图中所示各地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径流深度呈现减少趋势。
小题2:根据甲处的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它处在我国二、三阶梯交界处,由于地形的抬升,降水量增大,径流深度也随之增大。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最大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它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潜在的蒸发能力。该图为“四个不同流域降水量与最大可能蒸发量之差”。据此回答14—15题。
小题1:图中四个地区河流冬季进入汛期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2:图中④地区下列哪种沉积地貌分布面积很大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①流域降水量与最大可能蒸发量之差,夏季大,冬季小,所以夏季为汛期,②流域降水量与最大可能蒸发量之差,夏季小,冬季大,所以冬季为汛期;③④两地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量小于可能蒸发量,河流补给主要为冰雪融水,夏季为汛期。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④降水量远远小于可能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流水作用微弱,主要为风力作用,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图
材料二?根据自1818年以来的长期观测,第聂伯河封冻在10月。春汛径流量占年内全部径流量的61%,夏季流量占24%.冬季只有15%。
材料三?尼科波尔气候资料(1961-2000年)
(1)简述克里木半岛的地理位置特点。(6分)
(2)根据图文信息,分析第聂伯河年内径流量变化特征及成因。(10分)
(3)中国现役航母“辽宁号”的前身“瓦良格”号就是在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前苏联时期主要的造船厂)建造,简述黑海造船厂的区位优势。(10分)
参考答案:
(1)位于中纬度地区(温带地区);(2分)在亚速海和黑海之间;(2分)沟通黑海东西岸地区的枢纽。(2分)
(2)特征:年内分配不均匀(2分);春季流量大(比重高),冬、夏季比重小(2分)。
原因:冬季漫长,雪量较大,春季冰雪融化,水量大(2分);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强(2分);冬季结冰期较长(2分),所以水量少。
(3)资源能源丰富(2分);重工业发达(工业基础好)(2分);造船技术先进或协作条件好(2分);交通运输便利(2分);邻近欧洲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大(2分)。(答案合理者酌情给分,每个点2分,计10分)
本题解析:(1)关于地理位置类分析,我们要从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加以分析:故克里木半岛位于中纬度地区(温带地区);在亚速海和黑海之间;沟通黑海东西岸地区的枢纽。
(2)第聂伯河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故年内径流量变化特征是年内分配不均匀;春季流量大(比重高),冬、夏季比重小。其形成原因是:冬季漫长,雪量较大,春季冰雪融化,水量大;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强;冬季结冰期较长,所以水量少。
(3)黑海造船厂的区位优势: 资源能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工业基础好);造船技术先进或协作条件好;交通运输便利;邻近欧洲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技巧《防灾与减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