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4 21:41:02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 【小题2】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10、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 )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甲地5km高空等压面向低空倾斜,说明同一水平面上低压低,也就是说甲地高空气压比乙地低,那么近地面甲地气压应该比乙高,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由南向北),风向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南半球),形成东南风。故选A。 【小题2】 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原来控制甲地的气团与来自乙地的气团性质不同,两种气团交替控制应该是锋面过境,而乙地比甲地纬度低,来自乙地的气团应该是暖气团,甲地由冷气团控制变为暖气团控制,当然是暖锋过境。故选D。 【小题3】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说明两地同时位于晨线上,因为甲、乙两地经度相同,说明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太阳直射赤道。所以甲地该日昼夜等长。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常见天气系统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不同 B.大气环流不同 C.下垫面不同 D.人类活动差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下垫面状况。中纬度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季风气候;西岸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形成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填空题 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每空1分,共13分)
 (1)图中各字母所在的气压带的名称: A ;B 。 C ;D 。 (2)B气压带和C气压带之间的风带叫做 ,常年受该风带控制的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为 ,气候特征为 ;该风带与C气压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叫做 ,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分布规律是 。C气压带和D气压带之间的风带叫做 。 (3)常年在D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叫做 ,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
参考答案: (1)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不可用简称,如“副高”、“副低”等) (2)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纬度、海陆位置均须有) 东北信风带(“东北”二字不可省略,可以“北半球”替代) (3)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本题解析: (1)A位于极地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为极地高气压带;B地盛行上升气流,为副极地低气压带;C地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地盛行上升气流,为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为西风带。 此纬度大陆西岸终年受从海洋吹来的西风影响,形成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气候。 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地中海气候。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为东北信风带。 (3)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的地区,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考点:主要气候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中甲图表示某海滨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乙图表示同一海滨地区海陆之间气流运动特征。据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由甲图可知乙图出现时间约为2.产生甲乙两图现象的原因是 A.6时~18时 B.8时~16时 C.18时~次日 6时 D.16时~次日 8时 E.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F.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 G.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H.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参考答案:1. B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的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陆地的气温日较差大,海洋的气温日较差小,由此可以确定图甲中的实线代表的是陆地的气温日变化曲线,虚线代表的是海洋的气温晶变化曲线。乙图显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结合甲图中的信息可以肯定乙图出现的时间应该是白天(8时~16时),故选B 2.结合教材中学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可知,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个典型实例,海陆风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的热容量小,海洋的海水的热容量大,白天陆地受热增温快,夜晚降温快,海洋白天受热增温慢,晚上降温慢。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选B 考点:热力环流及其形成原因 点评:本组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试题难度不是太大,但要求考生能把题中两幅中的有效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判断,属于中档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南亚地区印度某民居区在不同季节的景观图” ,回答问题。
1.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为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E.图甲景观出现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F.图乙景观出现时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G.图甲景观出现时该地盛行西南季风 H.图乙景观出现时石家庄盛行西北季风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景观图可以看出,该地分明显的旱雨两季,结合南亚地区的实际可知为热带季风气候,因南亚没有热带草原气候。 2.图1景观为南亚的旱季,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图2景观为南亚的雨季,此时地处地中海气候区的的为的罗马炎热干燥,此时唐山盛行东南季风 考点: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点评:此类试题难度一般,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成因,对于此类试题比较容易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以下几点 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 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