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地理试题《城市与地理环境》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2019-06-24 22:04:10
【 大 中 小】
|
1、单选题 在工业区和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工作环境。
参考答案:错误
本题解析:在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是为了减轻工业区对居民区的环境污染。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环境对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土地价格在城市土地利用、工业、农业区位选择中常常起着重要作用。下图为地租水平与离城市的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远近关系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10分)
 (1)若图示表示的是城市内部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方面。X表示的可能是_____________活动。Z表示可能是_____________活动。EH间最有可能成为____________类功能区。 (2)若图示表示的是城市附近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该城市附近的农业用地拟发展优质高效的小麦生产,水果及蔬菜种植业,花卉,将三种农业生产活动与三种作物的付租能力连线。
(3)为了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限应该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字母表示)
参考答案:(1)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商业活动;工业活动;住宅区 (2)
 (3)E 和H 。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某城市社区在某年的人口(分年龄)移动状况统计图,回答题。
 小题1:据图判断,该社区最应该增加哪种职业的人力资源 A.医院看护工 B.高科技人才 C.建筑工人 D.幼师与小学教师
| 小题2:从社区(分年龄)人口移动状况看,该社区最可能属于城市地域中的哪个部分 A.郊区 B.文化区 C.行政区 D.中心商务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不同城市地域人口迁移特点的认识。根据图判断,该社区人口总量大幅增加,所以最应该增加公共服务类人力资源。A选项中医院看护工主要服务老年人,而该社区60岁以上人口数量在减少;高科技人才和建筑工人不属于公共服务类行业,排除B和C选项;0-14岁人口的大量增加,则该社区最应该增加幼师与小学教师。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人口迁移图的理解。读图可知,该社区迁入最多的人口是25到44岁,而大于60岁的人口迁出多。选项A中郊区,因为该区域工厂多,房租较低,有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入。 点评:本题通过某城市社区在某年的人口(分年龄)移动状况统计图,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做题过程中学生需结合图表解读,不同城市地域人口迁移特点来解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的经济规模 D.城市的地域位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城市等级。“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已达 2160 个,其中地级建制市 162 个,非建制市的地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 50 个,县级建制市 368 个,非建制市的县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1580 个。一级城市:人口在 500 万以上或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省会城市或大城市。二级城市:人口在 300 万以上或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或一般省会城市。三级城市:人口在 100 万以上或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中小城市。四级城市:除以上三级以外的其他城市。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通常是依据城市的人口规模。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的过程。读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引发图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环境因素 C.政治因素 D.文化因素
|
小题2:下列关于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的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变大
B.城市化过程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广泛渗透
C.城市化的推进使某一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步向人工生态系统转变
D.城市化过程使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引起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变小;城市化过程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市化的推进使某一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步向人工生态系统转变;城市化过程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