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A.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多信仰伊斯兰教 B.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达 C.终年温和多雨,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D.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水资源紧张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
小题1: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地区,甲为死海,为断层陷落而形成的构造湖,故属于地堑结构。
小题2:图示乙位于地中海沿岸,故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少雨,故水资源不足。
小题3: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的耶路撒冷被三大宗教称为“圣城”。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某岛国示意图”回答问题。(13分)
(1)概括该岛国地理位置的特点。(2分)
(2)用虚线画出图中主要分水岭。(2分)
(3)据图分析该国河流的水文特征。(2分)
(4)据图分析甲、乙两城市的降水差异并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4分)
(5)写出该国所在世界文化圈的名称及其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位于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
(2)图略(画在东西岸河流源头间)。
(3)河流多发源于东部山地,分别向东西两侧入海;流程短、水流较急;流量较大;无结冰期。(写出两点即可)
(4)甲城年降水量比乙城少,且季节变化也大?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丰富水汽,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5)属非洲文化圈,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原始图腾;舞蹈(鼓舞)刚劲粗犷
本题解析:
(1)地理位置的概括一般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特殊重要位置等.根据题目出现的经纬度和岛屿的轮廓可知此岛为马达加斯加岛,所以此岛位于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
(2)根据河流水系特点:东西岸的河流流向海洋,发源地就是分水岭,所以分水岭在东西岸河流源头间。
(3)定位分析和该岛以山地为主,岛屿东部为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所以得出河流多发源于东部山地,分别向东西两侧入海;流程短、水流较急;流量较大;无结冰期。水文特点一般包括河流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水位变化、水能、流向、注入的海洋、流程等.
(4)降水差异一般从降水总量和季节分配方面比较,根据甲的位置可以判断为热带草原气候,而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而且附近暖流的经过,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乙地为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所以甲城年降水量比乙城少,且季节变化也大.
(5)该国位于非洲的南部,属非洲文化圈,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原始图腾;舞蹈(鼓舞)刚劲粗犷.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水文特征、气候、世界文化圈.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6分)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简述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2分);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带)(2分);地处北美洲南部,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2分)。
(2)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本题解析: 
(1)分析地理位置主要是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分析;根据纬度变化规律,甲国位于12°N-14°N,可知位于北半球,根据经度变化规律,甲国位于86°W-84°W(自西向东,经度度数减小为西经度),东西半球划分:东半球为20°W向东到160°E,西半球为20°W向西到160°E,所以甲国位于西半球;根据纬度带分布,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热带);根据上图图示,可知甲国位于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
(2)根据图示中的图例分析,甲国西部主要是等级较高的城市,且主要是分布在铁路线沿线或湖泊沿线,且城市分布较为密集。而东部主要是等级较低的城市,且分布较为稀疏。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4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阅读澳大利亚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澳大利亚某些地理要素图?材料二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
材料三?艾尔湖为时令湖,湖中有水时,周围绿草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湖泊“消失”时,宽阔的湖面上积上厚厚一层盐,周围草木全无,鸟兽绝迹。澳大利亚政府设想开凿一条运河把附近的海湾和艾尔湖联系起来,海水自动流向艾尔湖,使艾尔湖不再干涸。
(1)指出澳大利亚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2分)
(2)分别说明甲乙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其原因。(6分)
(3)比较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与东南部沿海海洋运输业发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4)澳大利亚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草原地区,说明其发展的有利条件。(3分)
(5)你认为澳大利亚政府是否应该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请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说明你的理由。(7分)
参考答案:
(1)东部:流水作用?中西部:风力作用。(2分)
(2)甲:夏多冬少。原因: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和来自海洋的西北风影响,降水多;冬季受信风带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3分)
乙:夏少冬多。原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3分)
(3)东南沿海较东北沿海更发达(规模和运量更大)。(2分)原因:东南沿海海水较深,适宜港口建设和海上航运,东北沿海有大面积珊瑚礁分布,海水较浅,不利于海上航运;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对海运需求量大,东北沿海人口和矿产资源相对较少,经济规模较小,航运需求量较东南沿海小。(4分)
(4)气候干旱,草场面积广大;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地下水丰富,适宜用作牲畜饮水;无大型肉食动物。(3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5)应该(1分)。缓解当地气候干旱度(改善澳大利亚中部干旱的气候);风力侵蚀作用减弱;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净化水体能力增强。(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不应该(1分)。大型工程对环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逆性;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地下水的含盐量增加;沿途土壤盐渍化加重等。(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本题解析:
(1)东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为主;中西部地区为干旱半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风力作用为主要外力形式。
(2)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和来自海洋的西北风影响,降水多;冬季受信风带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特点夏多冬少;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特点夏少冬多。
(3)从自然条件看东南沿海海水较深,适宜港口建设和海上航运,而东北沿海有大面积珊瑚礁分布,海水较浅,不利于海上航运;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对海运需求量大,而东北沿海人口和矿产资源相对较少,经济规模较小,航运需求量小,所以东南沿海较东北沿海规模和运量更大,更发达。
(4)此题要求考生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当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应该注意的是次提要求分析的有利条件。澳大利亚中西部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草场面积广大,地广人稀,土地租金较低,地下水丰富,含盐量较高,适宜用作牲畜饮水,而且该地无大型肉食动物,有利于放牧的牲畜生存。
(5)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既可以从需要方面分析应该开凿,也可以从不利影响方面阐述不应该,只要围绕一个方面阐述理由充分即可得分。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可以缓解当地气候干旱度,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增加,水体净化能力增强,风力侵蚀作用有所减弱,所以应该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而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这项大型工程会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地下水的含盐量增加,沿途土壤盐渍化加重等,且对环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逆性,所以不应该开凿海湾与艾尔湖间的运河。)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是世界地图上的一段23°26′纬线。P点以西为海洋,Q点以东为大陆,QR为某海域,X为一水库。据此回答题。
小题1:PQ线位于
A.北半球 、西半球
B.北半球、东半球
C.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
小题2:X所在的河流
A.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
B.以雨水补给为主,汛期为11月---次年5月
C.该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D.河口三角洲受海浪侵蚀,海岸线可能不断向后退缩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题干信息“图示纬线为回归线,P点以西为海洋,Q点以东为大陆,QR为某海域,X为一水库”,故判断该地区位于非洲北部,QR之间应为红海,故判断PQ线应表示北回归线,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小题2:结合上题结论,X所在河流为尼罗河,为世界上流程最长的河流,而流量最大的河流为亚马逊河,A项错误;尼罗河的主要补给来自上游的热带草原地区,受降水季节分配的影响,其汛期主要集中于夏季,B项错误;由于该河流主要流经热带草原和热带地区,沿岸植被覆盖率较低,故河流含沙量较大,C项错误。由于X附近水库建设导致了河流带到下游的水量和泥沙剧减,故导致河口三角洲海浪侵蚀加重,海岸线则可能不断后退,D项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根据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准确的区域定位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世界著名河流的基本概况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壳物质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