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已知在一年中T1、T2两个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均为70º,说明该地正午有阳光从南北两个方向照射,说明该地位于赤道和回归线之间,A错;已知昼长T1日大于T2日,即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昼长大于夜长,若直射北半球,则T1是夏至日,C正确;由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可推算出该地纬度差是20°,而太阳直射点最远到南北回归线23.5°纬度差仅3.5°,不可能是6°S,B错;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不可能出现,T1、T2两个日期有不同的昼长,D错。选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为夏至日和冬至日甲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完成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表明位于北回归线上,又由图可知,当北京时间为7时时,当地时间为12时,故当地经度为西经165度,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小题2】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表明位于北回归线上,其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
【小题3】一个地区夏至日的昼长与冬至日的昼长和为24。即y=36-n。
考点: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地方时的计算方法。(2)知道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3)明确一个地区夏至日的昼长与冬至日的昼长和为24小时。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江西师大附中从2014年10月8日起使用冬季作息时间表,并计划待到昼长恢复到与此日等长时再重新使用夏令作息时间表。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按该计划重新使用原作息时间表的日期应在2015年( )
A.2月25日前后
B.3月6日前后
C.3月20日前后
D.4月5日前后
【小题2】两次作息时间调整的日期,出现的地理现象相同的是 ( )
A.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B.地球公转速度
C.气温高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10月8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且与秋分日(9月23日)相差15天;当昼长恢复到与此日等长时,太阳直射点也应当位于南半球,而且应当在春分之前15天,所以日期为3月21日减去15天,即3月6日前后,故选项B正确。
【小题2】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所以太阳直射点在10月8日向南移动,在3月6日前后向北移动,排除选项A;根据地球公转速度规律,1月初速度最快,7月初速度最慢,所以10月8日速度变快,3月6日前后速度变慢,故排除选项B;一天中气温的高低受风、雨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两日的气温高低不一定相同,排除选项C;10月8日与3月6日前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基本相同,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故选项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读甲乙两图回答问题(10分)
(1)乙图所表示的是甲图中A、B、C、D的 位置,此时太阳直射于 (纬线);
(2)甲图中A位置是一年中的 节气,乙图中A点此时太阳高度为 ;
(3)乙图中,AC线表示的是 (晨线或昏线);
(4)乙图中,B点此时地方时为 ,A点地方时为 ;A点昼长 小时;
(5)乙图中,A、B、C三点,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 ,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北回归线
【小题2】春分 0°
【小题3】晨线
【小题4】8:00 4:00 16
【小题5】B>A>C B>A>C
本题解析:
【小题1】乙图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根据甲图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B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夏至日;D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为冬至日;A、C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
【小题2】A为春分日。乙图中A位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小题3】乙图中,顺着自转方向,经过AC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判断为晨线。
【小题4】根据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推算B点的地方时为8点。A点较6点所在经线西侧30°,为4点。此时A点为日出,则昼长为2*(12-4)。
【小题5】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自北回归线上向南北两侧递减。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公转轨道图的判断和晨昏线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属于常规考点,基础性强,解题的关键是能判断公转轨道图上二分二至日位置,并结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昼夜长短分布、时间计算;太阳高度等内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加强读图训练和方法归纳。
本题难度:困难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