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卷《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A.甲 B.乙 C.丙 D.丁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冬暖夏凉全年降水较多且均匀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丙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根据气候类型可推知丙位于低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变化最小。
【小题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及复杂图表的解读。
点评:本题用雷达图表示气温的变化,柱状图表示降水的季节变化,读懂图中的信息,再进行气候类型的判读,先根据最高气温判断所属南北半球,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这样既快又准确。根据气温差值大小,可确定昼夜长短变化大小。温差小的,昼夜长短变化也小。根据气温数值和降水量的关系,可判断四地气候,从而确定四地的植被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表为世界四个地区连续两日的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①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①地昼长约为14小时,②地昼长约为11小时30分,③地昼长约为17小时40分,④地昼长约为11小时。同一日,纬度越高的地区,其昼长和赤道上的昼长(12小时)之间的差值越大,因此可知四地纬度由高到地的顺序依次是③①②④。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因此四地线速度排序依次是③①②④。
考点: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地球自转线速度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下图“三幅经纬网示意图”,回答:①~⑤各地,地理坐标相同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图示经纬网判断可知各点的地理坐标,①为(30°S、30°W),②为(0°、0°),③为(30°E、30°N),④为(30°S、30°W),⑤为(60°N、90°E)。故选B。
考点:经纬网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当某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则该地经度为
A.1160E
B.1240E
C.1040E
D.1360E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计算的基本规律为偏东的地方总比偏西的地方地方时早;且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当地为正午12时,而北京时间(120°E)为12时16分,即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6分钟,故当地在120°E西侧4°。得到当地经度为116°E。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完成下列各题。(每空1分,共14分)
(1) 此图中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是 图中D点的地方时为 AB是 (填“晨”或“昏”)线。
(2) 这一天,临河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 。
(3) 图中A地的昼长为 小时,E地的日出时间为 时,B点的日落时间为 时。
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4) 比较图中D、E、B线速度大小 。图中C点位于E点的 方向。
(5) 图中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2分)
参考答案:(1)(23.5°N,120°W) 60°E 6时 晨 (2)昼夜长短 南极圈以内
(3)24,10 12 66.5° (4)D>E>B 西北
(5)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读。(1)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此时为夏至日,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北回归线;图示D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为6时,经度为150°E,太阳直射的经线即地方时12时所在经线,为120°W;地方时0时的经纬为12时经线相对的经线为60°E;图示D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AB顺着自转方向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判断为晨线。(2)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3)图示A点出现极昼,昼长24小时。图示E点位于晨线上,即为日出时间为10时;图示B地出现极夜,故日落时间为12时;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4)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从E点看C点,南北方向上,C点位于E点的北面;东西方向上从E点看C点,与自转方向相反,为向西。故判断位于西北。(5)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太阳直射点(即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本题难度:困难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大气的热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