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A.②和③都处于暖温带 B.从春分到夏至,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C.随地球自转,③的角速度比④小 D.从夏至到秋分,②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可以从图中找出两个参照点,最南边的省级行政中心海口和首都北京。北京和海口的纬度分别为40°N和20°N,图中两者之间有4个纬度间隔,由此求出每个间隔为5°。
【小题2】②地是西宁以西的柴达木盆地地区,为高寒气候区,③区域属暖温带,选项A错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零外,其他地区都相同,所以③④两地的自转角速度相等,选项C错误;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选项C正确;回归线以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相同,选项D错误。
考点:经纬网。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据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A.∠XOF
B.∠TOF
C.∠FON
D.∠TON
【小题2】假设图中黄赤交角变为0°,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地球上的生物将消失
C.无大气环流现象
D.昼夜交替的周期变成一年
【小题3】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的F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牡丹江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B.北半球极夜范围最大
C.新加坡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90°
D.悉尼处于夏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目前度数为23.5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C正确;A项表示的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小题2】因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黄赤交角为0时,太阳终年直射赤道,A正确;地球上的生物不会消失,但可能某些物种不存在,B错;有大气环流现象,但可能不存在季风环流,C错;昼夜交替因地球自转产生,与黄赤交角变化无关,D错。
【小题3】当太阳直射F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此时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长,北半球极昼范围最大,A正确,B错;新加坡位于1°N,此时不是直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90°,C错;悉尼位于南半球,此时南半球为冬季,D错。
考点:黄赤交角及黄赤交角变化对地理环境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3、填空题 图为北太平洋周边区域图,图中AB为晨昏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AB是____(晨或昏)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3分)
(2)P、Q两地中,年降水量较多的是____地,简析该地降水多的原因。____(3分)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旧金山、诺福克两城市中,____市气候海洋性较强,____市沿岸附近海洋有寒流流经。(2分)
(4)图中A、B两地主要的共同农业地域类型____,与A地比,B地发展该农业地域类型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5分)
参考答案:
(1)昏(1分) 20°N,90°E(2分)
(2)Q地(1分) Q地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终年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雨季长;位于高大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故降水多。(任2点得4分)
(3)旧金山 旧金山 (2分)
(4)商品谷物农业(1分) 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先进的农业科技、市场广阔、农工商一体化(即经营专业化)等(答出两点得4分)
本题解析:
(1)根据图示10℃等温线分布的纬度位置判断北半球为夏半年,所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图示AB为昏线,根据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为180°,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90°E,根据图示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为20°,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
(2)P、Q两地都位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降水量受洋流、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旧金山市的气温年较差较小,所以海洋性较强,根据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判断,旧金山附近有寒流经过。
(4)A位于我国东北地区,B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区,所以共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有利经济条件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先进的农业科技、市场广阔等。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读;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
(1)这一天的日期是______前后。
(2)比较该日A、D、E三点的昼长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是_________线(晨、昏)。
(4)这一天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
(5)此时C地的地方时是____时,E地的昼长是___小时,C地日出时间是___时。
(6)此日后三个月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 B.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C.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增大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参考答案:
(1)6月22日(2分)
(2)A>D>E (2分)
(3)晨(2分)
(4)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分)
(5)2(2分) 4 (2分)6 (2分)
(6)B(2分)
本题解析:
(1)光照图中判断日期可依据晨昏线和经纬线的夹角或者依据极昼极夜范围,图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说明为北半球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
(2)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长越短。因此图中A点昼长最长,为24小时,B点位于赤道上,昼长为12小时,E点在南半球,昼长最短。
(3)判断晨、昏线时,可依据地球自转方向,若晨昏线东侧为昼半球,则该晨昏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晨昏线东侧(右侧)为昼半球,因此为晨线。
(4)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从上面分析可知,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5)从上面分析可知,图中D点位于晨线和赤道交点上,其地方时为6:00,C所在经线位于D所在经线以西60°,其地方时比D点晚4小时,为2:00。E点位于晨线上,此时的地方时即该地日出时间,E点地方时比D点早4小时,为10:00,因此该地昼长为4小时。C地位于赤道上,全年均昼夜等长,6:00日出。
(6)此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日后三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一直南移;该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全年最长,之后昼长变短,夜长变长;此日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此日后极夜范围逐渐减小;此日后致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7月初之后,公转速度加快。
考点:光照图综合判读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中纵坐标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强度,横坐标表示时间,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若上图为某日浙江某山地各个坡面及水平面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图。图中曲线能依次反映东、南、西、北各坡面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⑤④
C.②①⑤③
D.①②④⑤
小题2:若图中各曲线表示某日水平地面在北京时间6点到16点的太阳辐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地该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B.⑤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
C.①④可能位于不同半球
D.③地经度为105°E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各个坡面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顺序及辐射强度分析,东坡应最先接受太阳辐射且最先达到太阳辐射最大值,故②曲线应为东坡,故排除A、D;在东、南、西、北四个坡面中,南坡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多且在正午左右达到太阳辐射最大值,故①为南坡;北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应大大小于其它三坡的太阳辐射量,故④应为北坡,故选B。
小题2:由于无法确定日期及各地的位置,所以无法判定A、B两项;从图中各地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时间长短来看,①地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可能长于12小时,④地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为8小时,所以两地可能位于不同半球,故选C;③地在北京时间11点30分左右太阳辐射强度达到最大,其经度应在112.5°E左右,排除D。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交通运输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