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图为“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图”, 读图回答题。

小题1: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A.破坏森林、毁林开荒、过度放牧? B.破坏森林、提高产量、调运畜产品
C.使用煤炭、广种薄收、过度放牧? D.破坏森林、粮食减产、牧业下降
小题2: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有计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这是考虑到自然资源
A.有限性
B.整体性
C.地域性
D.无限性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直接根据图示,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因果关系判断,生活能源不足,则需要砍伐森林获得薪柴;粮食不足,故需要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畜产品缺乏故出现过度放牧获得畜产品。
小题2: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影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故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有计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做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开发。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人口增长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因果关系,并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分析对资源综合开发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3年6月28日,中国经济特区喀什论坛在新疆喀什隆重召开。新疆沙漠面积43.04万平方千米,占我国沙漠面积的近60%。在中国的十大沙漠中,新疆占了3个,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第1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第2位)、库姆塔格沙漠(第9位)。下图为新疆区域图。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点。(2分)
(2)试分析新疆沙漠广布的自然原因。(3分)
(3)试分析喀什经济特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4分)
(4)新疆现有引水方式不能满足对水的需求,为解决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你有什么建议?(3分)
参考答案:
(1)南部、中部和北部分别为三列山地,中部山地南北两侧分布着盆地。
(2)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四周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
(3)毗邻中亚地区,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和交流;有特色的畜牧业和林果业,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国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文化古迹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4)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增大用水少、经济价值高、产量高的作物的比重;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新疆的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三山夹两盆”。北为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中部为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
(2)该地沙漠广布,主要是受海陆因素的影响。身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深入,气候干燥。
(3)喀什能够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对外联系、资源等方面去分析。该地位于西部,地处我国联系中亚、南亚和西亚的枢纽位置,边境线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出发点两个:开源和节流。新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短缺,要提倡公民节约用水;面对水污染问题,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农业用水占的比重大,因此应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发展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早期,造成植被破坏的原因不包括
A.扩大耕地面积
B.修建水库
C.获取炼铜用的木炭
D.矿山开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早期,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矿山的开采也破坏了地表植被。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等地面积小而分散的荒漠化土地的形成是由于
[? ]
A.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
B.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水资源利用不当,使得河流下游植被缺水而生长衰退
D.在工矿开发等基本建设过程中,破坏植被,弃土弃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主要位于
A.东北和西南
B.华北和西北
C.东北和华北
D.西南和华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时间点“20世纪60年代”,该时期以来,华北的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和我国东北大庆油田的开发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开发主要基地,而我国西北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时间较晚。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我国能源资源开发的基本概况,注意我国不同区域的能源开发的时间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