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三轴坐标的读图,应以每条横坐标的原点位置确定相应的纵坐标,利用与纵坐标平行的原则读数即可,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小题2:结合上题分析,a时期,第一产业比重最高,判断为区域发展的早期,城市化水平低;b时期工业化比重最高,判断为工业化阶段,环境污染严重,B错误;c阶段以第三产业为区域发展的主体,C错误。
小题3: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分布特征,第一产业比重由东向西递增,故选C项。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读图,并结合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我国东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图中甲地位于46.3°N、83.7°E,丙地位于42.1°N、 87.5°E,回答问题。
小题1:甲处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植被茂密,降水丰富
B.来自海洋的气流,在甲处受地形抬升
C.临近海洋,水汽丰富
D.甲处纬度偏高,降水相对较多
小题2:图中甲、乙、丙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
A.依次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依次呈现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有规律更替,呈现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小题1:结合甲丙两地的纬度差异,甲位于天山北坡,故有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形成迎风坡,多地形雨。
小题1:由于地形差异引起的局部地区气候的差异,属于非地带性分异。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技巧《等值线图》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