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0分)

(1)图中表示同一种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自然带的气候类型相同,这两个字母是?和?,气候类型是?。
(3)自然带D的名称是?;自然带G的气候类型是?,其对应的自然带是?。
参考答案:
(1)C? H?温带季风?温带海洋
(2)E? F?温带大陆性气候
(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自然带的分布。(1)图示C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H位于温带大陆东岸,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也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图示E、F均位于温带大陆内部,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但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的E为温带草原带,F为温带荒漠带。(3)图示D位于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G位于亚热带大陆东岸,故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读甲、乙两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我国,回答下列各题。

(1)甲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乙地a界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3)近年来,a界线海拔高度逐年升高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
参考答案:(1) 甲地东坡为迎风坡,东西信风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加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偏少形成稀树草原带。
(2) 乙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
乙地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故雪线低于南坡。
(3) 全球变暖
对策: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③加强国际合作。
本题解析:2.本题主要是考查垂直自然带的一些基础问题,雪线的相关问题和全球变暖的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1—2题。

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参考答案:1、D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沙棘为温带植物,野生的蒙古沙棘亚种主要分布在中、俄、哈、蒙交界处的阿尔泰山及其临近地区,该区域属于寒温带森林草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00 mm,平均气温2 ℃,大于或等于10 ℃积温1 500~3 000℃,无霜期100天。我国的良种沙棘主要是从蒙古沙棘亚种中选育得来的果实较大的类型。
材料二 根据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和经济社会状况,把沙棘种植划分为6个一级区,它们是:Ⅰ——半湿润平原与高原区;Ⅱ——半湿润丘陵沟壑区;Ⅲ——半干旱风沙草原区;Ⅳ——干旱丘陵沟壑区;Ⅴ——半干旱丘陵沟壑区;Ⅵ——干旱风沙区。不同分区,沙棘种植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水热条件配合较好的地区以加工利用经济沙棘林为主要目的,工矿区以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的矿区复垦沙棘生态林为目的,干旱地区以沙棘良种选育和种苗繁殖为主要目的。

(1)根据材料一阐述上图所示地区种植沙棘的原因。(10分)
(2)结合以上材料,说明Ⅵ区A地沙棘林种植的发展方向并简述理由。(12分)
(3)分析延安适合修筑窑洞的自然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降水量适宜(或者该区域是我国400 mm年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温度适宜。
(2)沙棘良种选育和种苗繁殖。本区水土流失轻微,较干旱,但可利用黄河水灌溉,开展沙棘良种选育和种苗繁殖。
(3)地处高原(或山区);黄土土层深厚;降水较少。
本题解析:
(1)该地主要地形区为黄土高原,地处暖温带,400 mm等降水量线经过该地区,符合材料中所给的沙棘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2)A西部有一条南北走向山脉,为贺兰山,A地位于宁夏平原。根据材料可知:A地位于干旱风沙区,而干旱地区以沙棘良种选育和种苗繁殖为主要目的。且宁夏平原可引黄河水进行灌溉,为沙棘良种选育和种苗繁殖提供水源。
(3)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古老民居形式,该题主要描述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入围事件一:鄱阳湖“干渴”成蓼子花海? 11月4日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与历史同期相比,鄱阳湖水面偏小32%。蓼子草花迅速进入盛花期,出现百年不遇的花海奇观
入围事件二:暴雨致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出现1999年以来最大洪涝灾害
材料二

图1 2013年8月全国高温区预报图?
图2鄱阳湖区域图?
(1)对比图1中甲、乙两地形成高温天气的原因。(6分)
(2)分析冬季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的原因(8分)
(3)专家认为,鄱阳湖的干旱和东北的洪涝与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减少有关。试从积雪冰川的减少与地温、气温、季风环流的联系角度,分析其中的原理(8分)
参考答案:
(1)甲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2分)沙漠广布,吸热快,气温高,(2分),乙地受副高影响,多晴天。
(2)气候适宜,鄱阳湖地区冬季湖面及其湿地不封冻,利于冬候鸟觅食;
食物丰足:鄱阳湖及其湖汊各类淡水鱼类、虾蟹极为丰足;
水质适合:鄱阳湖水质好、空气新鲜,特别适合冬候鸟的生息;
位置适中:鄱阳会地处南北的中心地段,便于冬候鸟向南或向北迁徙;
人为保护:江西省及沿湖政府、当地群众保护意识强烈,冬候鸟很少受到干扰
(3) 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减少,地面的反射率会减少,地面增温,(2分)导致气温升高,(2分)
增强了夏季海陆温差,导致东南季风偏强,(2分)
雨带推进偏快,导致北方的降水偏多,南方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天气。(2分)
(地温、气温、季风和南热北水4个方面,合计8分)
本题解析:
(1)本题首先要进行地理位置的定位,然后再根据该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具体分析。甲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地形相对封闭,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另外该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广布,吸热多,降水少;乙地区的分析相对简单,8月份,副热带高压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流下沉,降水少,气温高。
(2)本题可以从自然和人文条件进行分析。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湖面不会冻结,湿地广阔,食物充足,同时属于南北方过渡地带,对于南北迁徙的候鸟来说距离适中,为候鸟觅食、栖息提供了天然的优越的场所。从人文角度分析,当地人口素质较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强。
(3)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减少,相应的会带来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联动反应。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减少,会直接导致地面的反射率会减少,地面增温,气温升高;气温的升高会带来温差的变大,季风势力增强,那么东南季风强势推进,加快雨带的推移,减少雨带在南方的停留时间,加剧南方的高温,而北方的降水则会相对增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