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表及“震中分布示意图”,完成各题。
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表
1.据表可以看出,烈度与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关系是2.图中A地位于震中,震源深度为100千米,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纵波)以8千米/秒的速度向外传播。那么位于图中B处的某海轮将于地震发生后约多长时间有震感
(可能参考的数据:√60000≈245,√100000≈216,√230000≈480)
A.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
B.烈度与震源深度呈正相关,与震级呈负相关
C.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都呈正相关
D.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都呈正相关
E.30秒
F.40秒
G.50秒
H.60秒
参考答案:1. A
2. A
本题解析:1.根据表格分析,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小。所以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震源深度为100km,AB两地的水平距离为220km,则震源与B点的距离约为245km,245÷8≈30秒。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下图,完成下题。
1.下列关于①~④地区与主要自然灾害搭配正确的是2.图中①~④所属灾害带的主要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A.④——洪涝
B.①——台风
C.②——沙尘暴
D.③——地震、滑坡、泥石流
E.①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
F.②是台风、风暴潮、赤潮
G.③是洪涝、旱灾、病虫害
H.④是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
参考答案:1. D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①——霜冻;②——洪涝;③——地震、滑坡、泥石流;④——沙尘暴、干旱。
2.①位于我国的东北,可以排除滑坡、泥石流;②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可以排除台风、风暴潮;③位于我国的西南,可以排除洪涝。
考点:主要考查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的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潮起潮落反映了日、月、地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自然变化规律。1.随着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月相变化,依次出现的潮汐现象是2.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
①稻田灌溉?② 候潮进港?③潮汐发电?④滩涂养殖
A.大潮、小潮、大潮、小潮
B.大潮、大潮、小潮、小潮
C.小潮、大潮,小潮、大潮
D.小潮、大潮、大潮、小潮
E.①②③
F.②③④
G.①②④
H.①③④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潮汐现象。当日、月、地三者位于一线,天体的引潮力大,形成大潮,所以新月、满月为大潮,上弦月和下弦月为小潮。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本题考查潮汐能的开发利用。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候潮进港、潮汐发电、滩涂养殖。稻田灌溉需要淡水,和潮汐水为咸水。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城市2.图中①②③功能区最合理的布局是3.下图所示做法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的是

A.功能区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
B.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C.有预留用地,发展空间较大
D.服务种类多,城市等级较高
E.①住宅区②工业区③商业区
F.①工业区②住宅区③商业区
G.①商业区②住宅区③工业区
H.①商业区②工业区③住宅区
I.①③
G.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
参考答案:1. B
2. D
3.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该城四周为丘陵地区,①地区分布在③区域中,不能说有明显界限,A错;虽有预留用地,但城市位于丘陵地区发展空间不大,C对;丘陵地区城市,从图中可见城市功能较少,服务范围不会很大,城市等级较低,D错;丘陵地区城市,受地形影响,选B。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①是商业区;工业区应位于城市郊区,河流下游选②;住宅区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选③。
3.城市内涝是由于城市排水性能较弱引起的,城市排水包括排水系统和下渗,洼地建停车场会使洼地土壤变得更加紧密,下渗能力下降,不利于降低内涝。打开路面道路与绿地间的通道可以使路面水快速流入绿地,有利于下渗;设计露天排洪沟有利于排水,使用石子、网格植草砖铺地增加下渗能力。②③④都可以减少城市内涝。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水循环。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下表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作出的统计,根据表格判断题。
1.关于20世纪后50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正确的叙述是2.20世纪后50年的自然灾害中,危害范围最大的是3.关于20世纪后50年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①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机率
②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经济发展快,气象灾害对这类地区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因此增大
③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增多,诱发了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有时会诱发地质灾害
A.由于战争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B.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死亡的人数也越多
C.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增大
D.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大,而发达国家经济损失减少
E.暴雨造成的水灾
F.台风形成的风暴潮
G.全球变暖造成的干旱
H.地壳运动造成的地震
I.①②③
G.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1. C
2. C
3.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直接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加大,而影响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A错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死亡人数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B错误;经济发展水平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故一般发达国家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大于发展中国家,D错误。
2.在影响世界的主要自然灾害中,危害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而洪涝灾害不等于因暴雨造成的水灾,故选C项。
3.目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导致自然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①③正确;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重要原因,②正确;人类活动对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破坏可能导致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④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和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适宜高二基础性训练,学生只要掌握影响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危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能结合表格数据综合分析即可判断。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