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4分)图中艾尔湖为世界上著名的时令湖,艾尔湖的湖水主要来自河水及雨水。它的面积变化很大,降雨量较大时,面积可达8200平方公里。降水较少时便出现干涸。右图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概况图。

(1)图中A、B两地纬度相近且都位于沿海,降水季节分配明显差异,试分析此差异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和所知识,分析艾尔湖形成时令湖的原因。(8分)
(3)说明大分水岭对甲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差异:A地降水总量少于B地;A地冬季多雨,B地夏季多雨(2分)。
原因:A地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较少(2分)。
B地由于受海陆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少雨;B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受沿岸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多(4分)。
(2)艾尔湖位于澳大利亚中部的沙漠(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量较少)(2分)。在干旱季节,当河流从山地向西南流时,因蒸发和渗漏损失很大,在下游断流(2分);由于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湖水大量蒸发,常常会干涸(2分)。 而降雨量较大时,受降水和河流补给,湖盆蓄水,因而形成时令湖(2分)。(任答3个要点即可得6分)
(3)大分水岭阻挡了来自东侧水汽,使得甲地降水较少,农业生产水源不足(2分)。措施:开源(跨流域调水,引河水灌溉,抽取地下水)(任答1个要点,2分);节流(发展节水农业,研发、推广节水技术)(任答1个要点,2分)。
本题解析:
(1)从材料和图表信息可知,该区域为澳大利亚东部,从A、B两地降水量月份分配可得,A地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B地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且降水量大于A地;从A、B所处位置分析,A为地中海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A地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B地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加之西部为大分水岭,使B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使B全年降水多。
(2)从材料知,艾尔湖的湖水主要来自河水和雨水,从艾尔湖所处位置可知,地处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干旱季节时河流水量少,艾尔湖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出现干涸;当降水多的季节,河流水量大,可补给艾尔湖,因此称为时令湖。
(3)大分水岭阻挡太平洋水汽到达甲地,使甲地降水少,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可实行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
考点:影响降水的因素;湖泊成因;澳大利亚大分水岭对东南农业区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埃塞俄比亚高原位于非洲东部埃塞尔比亚境内,平均海拔2500-3000米,是一个在古老底层上有数百至2000米厚的玄武岩覆盖的波状高原。高原上耸立着一座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火山山峰,中部为东非大裂谷带东支的北段,底部湖泊众多,熔岩广布。
材料二:下图为埃塞俄比亚及周边示意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座落在中部高原的山谷中。海拔2350米,是非洲海拔最高的大城市。年平均气温16℃,年均降雨量1237毫米。

(1)简要说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形成过程。(6分)
(2)总结亚的斯亚贝巴的气候特征。(8分)
参考答案:
(1)形成于古老的底层上;地壳运动,板块张裂,处在东非大裂谷中;岩浆的流动和冷却凝固形成了波状起伏的玄武岩高原。(6分)
(2)终年温和(2分),年较差小(1分);日较差大(1分);年降水总量丰富;(2分)降水季节差异明显(2分)也可以指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中材料一可知,埃塞俄比亚高原形成在古老的底层上,经地壳运动,板块不断张裂,形成了东非大裂谷,在裂谷中岩浆流动,后来冷却凝固形成了波状起伏的玄武岩高原。
(2)亚的斯亚贝巴虽然位于热带地区,但是海拔高,气温不高,终年温和;气温年较差比较小;海拔高,气温日较差较大;根据题中材料可知,降水量较多,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考点:该考查高原的形成和气候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莱茵河流域等高线图 材料二:欧洲西部降水及1月0℃等温线分布图

(1)请根据材料分析莱茵河航运价值大的自然原因。(10分)
(2)说出材料二中50°N附近地区自西向东植被的变化状况,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描述0℃等温线分布特点,分析影响甲、乙、丙三处0℃等温线走向的主导因素。(12分)
参考答案:
(1)该河流流域大部分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丰沛且全年分配均匀,使河流水量充沛;(2分)气候温暖,大部分地区1月气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2分)欧洲西部地形平坦,水流平稳;(2分)森林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小,河床不易淤积;(2分)河流出海口地处英吉利海峡附近,河海联运。(2分)
(2)出现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到草温带草原的变化。(2分)受大西洋和西风影响逐渐减小,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2分)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西段东西走向;(2分)中间南北走向;(2分)东段东西走向。(2分)
甲:纬度位置(太阳辐射)与北大西洋暖流 (2分) 乙地:海陆位置或西风影响,(2分) 丙地:地形与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2分)
本题解析:
(1)读图,根据经纬度分析,莱茵河流域大部分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丰沛且全年分配均匀,使河流水量充沛。该地气候温暖,大部分地区1月气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欧洲西部地形平坦,水流平稳。森林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小,河床不易淤积。河流出海口位于英吉利海峡附近,便于河海联运。所以航运价值大。
(2)读图,50°N附近地区自西向东受大西洋和西风影响逐渐减小,降水量逐渐减少。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所以植被出现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到草温带草原的变化。
(3)西段东西走向;(2分)中间南北走向;(2分)东段东西走向。(2分)
甲处等温线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0℃等温线分布纬度位置较高,成东西走向。乙地受海陆位置或西风影响,0℃等温线呈南北走向,体现沿海向内陆的变化。丙地受地形与纬度位置的影响,山脉呈东西走向,所以0℃等温线呈东西走向。
考点:莱茵河航运价值大的自然原因,陆地自然带分布,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该城镇一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