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卷《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A.15日17点35分 B.14日14点35分 C.14日15点35分 D.14日20点3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5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A对,C错。沈阳的昼变短,夜变长,B错。悉尼在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D错。
【小题2】当北京时间12月15日4点35分直播时,纽约位于西5区,相差13小时,即比北京晚13小时,所以区时是14日15点35分,C对。
考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区时计算。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格林尼治时间(零时区)2006年9月3日5时42分22秒,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按预定计划击中月球表面,“智能1号”以撞向月球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科学探索使命。读右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小题2】“智时1号”击中月球表面时,北京时间是
A.3日15时42分22秒
B.3日13时42分22秒
C.3日10时42分22秒
D.3日8时42分22秒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显示了地月系与太阳系二级天体系统。B正确。
【小题2】北京时间使用的是东八区区时,与格林尼治时间相差8小时,当格林尼治时间(零时区)2006年9月3日5时42分22秒“智能1号”撞向月球时,北京时间为2006年9月3日13时42分22秒。B正确。
考点: 天体系统、区时计算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图1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小题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小题2】我国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3】图中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的是
A.①到② B.②到③ C③到④ D.④到①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
【小题1】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故自转线速度最大为纬度最低,长城站位于极圈以外。
【小题2】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已经过了冬至日位置,故接近④位置。
【小题3】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为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快为近日点1月初,故从②到③过程中,公转速度逐渐加快。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为某时期某地正午日影长短变化及朝向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该地可能位于( )
A.北回归线上
B.南回归线上
C.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D.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小题2】图中A日时( )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太阳活动将进入活跃期
C.太阳辐射正值全年最强
D.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据图可知,该地日影又是朝南有时朝北,所以必是赤道与回归线之间的位置,由于日影大多数时间朝向北且夏至日影长不为0,故为北半球赤道与回归线之间的位置。
【小题2】图中A时间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昼长也达到最小值,夜长达到最大值。太阳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长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黄赤交角的存在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D.太阳直射点移动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并由此形成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因此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A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区域地理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