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八)
2019-06-26 14:52:35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读沿北回归线的东西向某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的字母是________,图中共有________条断层,B处地形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中的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________边界,该地带往往形成________。 (3)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________处。(填字母) (4)若F处在太平洋板块中,则E点应处在________板块中,若E点为我国的台湾岛,该岛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若在甲、乙两处要选择一处打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__处,因为: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两个?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实,不容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2)消亡?海沟 (3)D (4)亚欧?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或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5)甲?甲处更安全(或者受地下水的影响小)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下图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A. 因为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 B.B. 因为B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沉积最快 C.C. 因为C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沉积 D.D. 因为D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沉积 【小题2】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纹理,下列推理判断正确的是( ) ①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 ②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③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 ④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 ⑤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⑥白宽黄窄,说明暴雨 次数多,雨季长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 【小题3】下列地貌与边石坝形成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仔细读题,注意关键信息“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说明在水体最薄部位,碳酸钙沉积最快;图中四点中,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流到达后,迅速向B处流淌,不会在此处汇集,所以该处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故选项A正确。 【小题2】由于剖面中黄白相间的纹理,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由此可以推断当纹理是白色时,说明当时流水中含沙量小;黄色时,说明含沙量大,故④正确;所以该区域降水不均匀,故①正确;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含沙量大,雨季长,故选项B正确。 【小题3】由材料可知边石坝是由于碳酸钙沉积形成的,即流水淀积作用形成;各选项中A是冲积扇,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B是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C是石林,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D是地下溶洞中的石柱,是流水淀积作用形成,故选项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题。
 小题1:造成该地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及海浪的侵蚀作用 B.河流水的冲蚀作用 C.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 D.人类的活动
|
小题2:图中B、C两地面积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水平运动 ? B.人类的围海造田
C.气候变迁,河水减少 ? D.沙漠侵吞水面缩小
小题3:图中A地农业特色,与我国下列哪一地区相似(?)
A.新疆的绿洲农业
B.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C.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农业
D.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农业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D是尼罗河,该地区河口附近著名的古迹是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该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强,造成古迹严重缺损。
小题2:B处是红海,红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的,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目前仍在不断扩张中;C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是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小题3:A地为尼罗河沿岸谷地,只有靠河水的灌溉才能发展农业,称为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我国的新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在河流两岸或有冰川融水的山麓地带才能发展农业,属于绿洲农业。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降水多,与A地不同。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只有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适宜,才能发展农业,发展的农业也不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尼罗河沿岸区域图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尼罗河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红海和东非大裂谷成因和尼罗河沿岸的农业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是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 )

A.岩层的形成顺序依次为①②③
B.甲地是背斜顶部被侵蚀而形成的谷地
C.乙地貌是岩层受张力作用后被侵蚀形成
D.丙地貌的地质构造与泰山相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②为沉积岩,越向下岩层越老,因此②比③先形成,①为岩浆岩,形成最晚;甲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其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乙地为向斜,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丙为背斜山,泰山为断块山。
考点:地质作用及其地貌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质勘探队依次钻取的地下岩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是沿一直线钻取的,据此可以判断该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小题2】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三个岩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表可能发生过侵蚀现象
B.乙处可能储存地下水
C.丙处地表岩层有缺失
D.乙处适宜开挖隧道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甲乙丙三地同一岩层的深度,判断岩层的形态是向斜。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三地中间的乙年龄最新,属于中间新、两翼老的岩层结构,是向斜,B对。
【小题2】甲处地表岩层比丙处老,可能发生过侵蚀现象,A正确。乙处是向斜槽部,可能储存地下水,B正确。丙处地表岩层有缺失,C正确,乙处是向斜,不适宜开挖隧道,D不正确,选D。
考点:地质构造,岩层新老关系,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