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高频考点《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 D.地面状况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 一般来说,水库的水量收入由盈转亏时储水量最大。据图可知:该地 6 月份流入量最小,12 月份流入量最大,说明此地 12 月份为雨季强盛期,而水库储水量最大应为雨季降水将近结束,而水库流出量相对较少的时期,乙时期流入量正好等于流出量,此时水库的储水量最大,所以本题B正确。
【小题2】 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多种结合材料和图可知:该地的河流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该地大气降水的主导因素,所以本题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大气运动。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世界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在甲乙丙丁四图中, 图符合世界地图中A地的气候特征.
(2)字母A、C、D所在地同属一个大洲,该大洲地形以 为主.
(3)字母B所在国农业生产的两大特点是 .字母C所在国从D地区进口的工业原料主要是 ,其运输船舶在赤道附近经过马来半岛西南端 海峡。
(4)甲图表示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2分)丁图气候分布特征 。(2分)
参考答案:
(1)乙;(1分)
(2)高原、山地;
(3)专门化和现代化;石油;马六甲.
(4)全年高温多雨(2分),30-40南北纬大陆西岸(2分)
本题解析:
(1)A地位于南亚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具有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变化,年降水量在1500mm左右的特征。乙图符合。
(2)三地均位于亚洲,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山地占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3)B位于美国。美国农业表现为地区专门化和现代化生产,形成了多个农业区(带)。C为日本,D为中东地区,盛产石油。马来半岛南端为马六甲海峡。
(4)甲图终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丁气候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度到40度的大陆西岸和地中海沿岸。
考点:亚洲气候、地形、美国农业、中亚石油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下面季风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每问2分,共20分)?
(1)古诗有云“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对应图中字母?,其形成原因是?。下列城市中能受到“春风”影响的是(?)(6分)
A.拉萨
B.西宁
C.哈密
D.哈尔滨
(2)“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句中的“西风”是指? ?,其形成对应的气压场的名称是? ?。(4分)
(3)图中字母H、I分别是指?、?;图中气压场中属于高气压的有 。(填字母)(6分)
(4)在图中补绘出七月澳大利亚北部风向,并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G?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2)冬季风(西北风)?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3)西南季风?东南信风?A和E
(4)绘图略(东南风)?七月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大陆气温低于同纬度海面的温度,在大陆上形成高压,吹向赤道低压。(东南信风北移)
本题解析:
(1)春风指夏季风,所以对应图中7月份的G;其成因是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陆地上的气温高压同纬度海洋上的气温,所以陆地形成低压,而海洋上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形成。根据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可知,哈尔滨能受到影响,而拉萨地势高,有山脉的阻挡,西宁和哈密距海远,且受山地阻挡,都不能受夏季风的影响。
(2)“西风”描述是寒冷的意思,因此西风指冬季风;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形成势力强大的亚洲高压。
(3)7月受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H处形成西南季风,属I于东南信风带;A处1月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亚洲高压;E处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形成陆地形成高压。
(4)一方面七月是南半球的冬季,澳大利亚大陆气温低于同纬度海面的温度,在大陆上形成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另一方面七月气压带和风带北移,澳大利亚北部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a、b、c三地的气压P相比较
A.Pa>Pb>Pc
B.Pa<Pb<Pc
C.Pb>Pa>Pc
D.Pb<Pc<Pa
【小题2】当图中所示A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A.泥石流
B.天气晴朗
C.暴雨
D.梅雨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判断:Pa>Pb>Pc;
【小题2】图示中,北半球出现强大冷高压,应为冬半年,而泥石流的出现需要强降水为动力,一般出现在夏季。暴雨一般出现在夏季,梅雨出现在6月,所以选B。
考点:本题组考查等值线的判读、常见的天气系统。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地壳物质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