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水的运动》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A.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B.寒流,降温、增湿作用 C.暖流,增温、减湿作用 D.寒流,降温、减湿作用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岩石圈除包括地壳外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此次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震源位于岩石圈。
【小题2】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日本东南,该处海域受日本暖流影响,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小题3】④海域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形成世界著名渔场北海道渔场。
考点:地球内圈层结构、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关于河流补给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降水中的雨水补给是最重要的补给形式
B.地下水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水源
C.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肯定都很大
D.由一种水源补给的河流很少,河流径流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或热带雨林气候控制下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是比较小的。错误的是C。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不同类型的水循环必须经过的环节是(?)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蒸发
D.降水
参考答案:CD
本题解析:水循环包括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以及海陆间循环。三种类型共有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故选C、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题目。学生准确掌握相关环节进行分析即可。不同类型水循环的环节:
一:海上内循环
蒸发——降水
二:陆上内循环
蒸发、植物的蒸腾——降水
三:海陆间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说出A、B两地太平洋沿岸降水量分布的异同点,指出影响二者差异的主要因素。(7分)
(2)说出A、B两地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共同点及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从沿海向陆地递增。
不同点:A地沿海年降水量大,主要在1200mm-1600mm之间,递增慢;B地沿海年降水量少,主要在lOOOmm以下,递增快。
原因:A地沿海——受夏季风(东南季风)和山脉迎风坡影响,水汽充沛。
B地沿海——受副高和东南信风影响,且位于山脉背风坡,干燥少雨;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加剧干旱。
(2)共同点:集中于沿海地带
原因:沿海地带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工农业)发达,交通便利
本题解析:
(1)左图为我国福建省及其周边地区,东临太平洋,右图为南美洲部分地区,该地西临太平洋,从图中降水等值线可以看出,两地降水量均从沿海向陆地递增。我国福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在地形抬升作用下,降雨量多且空间变化小,而南美洲西部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东南信风带影响,位于山地背风坡,加之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使得该地降水少,降水空间变化大。
(2)两地人口和城市均具有集中分布与沿海地带的特征,因为沿海地带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优越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吸引力较大,因此使得人口在此集聚,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考点:等值线图判读、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如下图实验:模拟水循环现象,回答问题。实验材料:足够冷的小石头、塑料薄膜、装干沙子的小盆、水、橡皮筋、透明平底盆。(常温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在透明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没过盆底。然后把一个装干沙子的小盆放人中央。
②用透明塑料薄膜盖住盆口,并用橡皮筋扎紧,将盆放在阳光下。
③过足够长的时间把冷的小石头放在塑料薄膜上压陷塑料薄膜。注意小石头要放在装干沙小盆正上方。
(1)观察到实验结果:①塑料薄膜上有____现象,②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③水珠往装干沙的小盆滴下,④最后小盆的干沙_______。
(2)该实验模拟水循环现象的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能够干预水循环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2点)
参考答案:(1)小水珠凝结(或潮湿水汽);由干变湿(或被水滴浸湿)(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任意3点)
(3)蒸发(蒸腾)、大气降水、下渗、径流(任意2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人口迁移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