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图,完成下题。
1.从③到④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2.从①到②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B.非地带性现象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规律)
D.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E.热量
F.海陆分布
G.海拔
H.水分
参考答案:1. A
2. 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从③到④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2.由图可知,从①到②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结合示意图联系课本知识即可作答。地理环境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叫做水平地域分异,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事物中,体现了就地保护的是
[? ]
A、杭州野生动物园的东北虎
B、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C、安吉竹种园的几百种竹子
D、东北虎去非洲野生动物园训练野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每天坐地铁的市民一定会注意到那幅地铁交通线路全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城市的地铁交通线路如图,规划设计城市地铁交通线路需要调用的相关资料图层有
①城市的地质构造图?②城市交通线路图?
③城市的河流、地形图?④城市人口分布图2.如果该城市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四点布局有相同的商业网点,那么效益最好的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E.①
F.②
G.③
H.④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城市地质构造直接影响地铁通道的安全稳定性,所以规划设计城市地铁交通线路需要调用城市的地质构造图;已有的城市交通线路客流状况是修建地铁线路的重要参考依据,修建地铁的目的就是解决已有的城市交通线路的交通拥挤状况,所以规划设计城市地铁交通线路需要调用城市交通线路图;城市人口的分布是形成城市交通客流的基础,所以规划设计城市地铁交通线路需要调用城市人口分布图;而城市的河流、地形对规划设计城市地铁交通线路影响不大,所以规划设计城市地铁交通线路不必调用城市的河流、地形图。
2.该城市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四点布局有相同的商业网点,其中②对外交通最为便利,有四个方向的交通线路,可以带来更多的消费人群,而①③④分别有一、三、两更方向的交通线路,都不如②交通便利,所以效益最好的是②,故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交通网。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材料二?1999~2011年世界有机农业用地发展情况

材料三?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但有机农业发展缓慢。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世界有机农业用地发展特点。(10分)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请你为吉林省农民设计一种有机农业合理的实施方案。(12分)
参考答案:
(1)整体趋势上升(1分);1999~2004年持续快速上升(4分);2004~2011年波动缓慢上升(5分)。(答出“上升”给1分,1999~2004年答出“持续”和“快速”各2分,2004~2011年答出“波动”给3分,答出“缓慢”给2分)。
(2)采用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秸秆可作为牲畜的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牲畜的粪便可作为种植业的肥料或牲畜的粪便可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肥力,土地肥力高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利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可利用益虫(生物技术)杀死病虫害;不可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利用人的粪便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每点两分,任答6点可得满分12分)
本题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对事物发展变化特点的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特点应从变化趋势、变化幅度等方面来描述。变化趋势有上升、下降,持续、波状等特征,变化幅度有快慢之分。曲线的变化要和时间对应起来。
(2)应学会从材料中获取知识,掌握有机农业的概念,从概念内涵的几方面作答。要考虑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结合吉林的环境特征,注意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0分)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4分)
(2)简述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的原因。(4分)
(3)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说明湿地具有 ?的生态功能,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能力。(2分)
参考答案:
(1)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人口增长,不合理使用水资源 ,采矿、修路、城镇建设等破坏草地(4分)
(2)围湖造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入流泥沙增加,淤积湿地。
水体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藻类沉积;某些建筑工程和水利设施破坏湿地;
流水沉积作用显著。(4分)
(3)消除污染、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1分)?水体自净(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1)荒漠化扩张的主要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活动对当地植被的破坏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方面分析。
(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湿地破坏直接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间接人为原因是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加大,则中下游泥沙淤积严重。
(3)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说明湿地吸附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即为水体的自净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