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卷《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八)
A.10个月左右 B.6个月左右 C.4个月左右 D.2个月左右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据图分析:∠MEL=∠CEO=12°说明太阳直射12°S;L与圆相切于点C,则C点为晨昏线分界点,为780N,C点及以北出现极夜,∠COD=4°,D的纬度为780-4°=740N;∠AOF=40°,A纬度为40°N;
小题1:H=90°-|φ-δ|,|φ-δ|为当日太阳直射纬度与所求正午太阳高度地的纬度差。因为当日太阳直射12°S,A纬度为40°N ,则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0-(40°+12°S)=38°。故选B。
小题2:D的纬度740N,若要满足D地物体一天24小时均有日影,也就是D地要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纬度必须在160N及其以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160N——23026'——160N,移动纬度数为1405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大约每月80,所以移动14052'约2个月左右。故选D。
小题3:当线L平行于面M时,也就是太阳直射赤道,时间为二分日,北半球的春季或秋季。堪培拉的昼长达一年中最大?,是北半球冬季;北极科考最佳时期应在夏季;华北地区的农民正忙于播种小麦在秋季,正确;我国归航的油船,在北印度洋海区顺风顺水最好是夏季。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情况图”,回答下列各题。
?
小题1:该地位于
A.南半球温带地区
B.南回归线
C.0°~23.5°N之间地区
D.0°~23.5°S之间地区
小题2: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
A.长沙为一年中昼最短的一天
B.北半球昼长夜短
C.赤道上正午日影朝南
D.地球公转速度将变慢
小题3: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P点这一天的是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和晨昏线图示的综合分析。
小题1:根据图示该地一年中有一侧太阳直射,且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故判断该地区位于南回归线上。
小题2:图示P点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时,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为北半球昼长最短的一天,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上正午日影朝北,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即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小题3:P为冬至日,根据图示经度变化可判断自转方向,顺着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增加,西经度数减小,故A图为逆时针自转,即为北半球,北极圈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日;B图自转方向呈顺时针,为南半球,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即为北半球冬至日;C、D图晨昏线与极圈相交,不可能为冬至日。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
A.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B.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C.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D.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地理现象中,主要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昼夜现象
B.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
C.地方时
D.全球各地因热量不均而划分成五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符合的C。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1分)图中圆表示晨昏圈,所示区域全部为夜半球,且a点与c点纬度相同,读图回答。
(1)在图中用⊕标注出极点的位置;并画出图示范围内过c点的完整经线。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北京时间是?。
(3)此时a地的昼长为?;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4)a、c两点间最短距离为?;将a、b、c三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
(5)此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我国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
B.塔里木河出现断流
C.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D.日本太平洋沿岸多台风
参考答案:(1)略(2分) (2)(20°W、10°N)? 21时20分(2分)?(3)0? 20°(2分)?
(4)2220千米(2分)? a=b=c(1分)?(5)AD(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晨昏线的综合分析。(1)在图中用☆标注极点位置——极点位于线段ac的中点;并画出图示范围内过c点的完整经线——连接bc并延长至极点位置即可。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20°W、10°N),北京时间是21:20。
(3)此时a地的昼长为0时,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0°。
(4)a,c两点的最短距离为2*10*111=2220㎞,将a,b,c,三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a=b=c。
(5)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据此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世界分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