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城市与地理环境》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2019-06-28 13:47:24
【 大 中 小】
|
1、综合题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并回答问题。(20分)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2分) (3)图乙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点是_________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人口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8分)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4分) ①对生物 ②对气温: ③对降水: ④对地下水 (5)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多选)(2分)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参考答案:(l)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城市建筑而积扩大,减少厂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5)ABD
本题解析:由图可知:①从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②E公路交通条件促进城市发展;③G在1950年已经是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④图乙中②曲线显示在1950年时城市人口不到100万,①曲线显示在1950年时城市人口已达800万,属特大城市。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2: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1中叙述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_______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有关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 ) (双选)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 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 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________水平。 (4)由图甲和图乙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各自特点,填入下表:
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 ?
| ?
参考答案: (1)逆城市化 市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地价上涨、环境恶化,市区边缘交通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 (2)B、C (3)经济发展 (4)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慢。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速度快。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两类国家的城市化。 (1)逆城市化,使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小城镇地区转移,造成乡村人口增加,而市中心人口减少。逆城市化形成的原因:一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市中心地价上升,环境污染严重,而郊区环境优美;二是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倒退;且逆城市化过程的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的人口迁移,只是居住地的变更,而不是人口就业由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故AD错误。 (3)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两类国家的城市化特征: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两省1965~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造成广东省、辽宁省城市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 ②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小题2:制约两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但目前城市化水平低于广东省;1990~2000年间国家逐步开放开发边境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城市,故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广东省在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故其城市化起步晚是由于政策原因;广东省后来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即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 小题2:两省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有大量人口迁入,劳动力充足;两省经济均较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目前我国已经放宽了户籍制度;两省都面临产业结构的升级,D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读该图,完成问题:
 小题1:如要在城市中建中心商务区,应建在(?)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
小题2:以下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处市中心,方便人们上下班,应大量兴建住宅
B.B地交通条件优越,在四个地点中地价最贵
C.C地位于城市边缘,环境优美,可兴建高级住宅区
D.D地位于城市郊区,拥有较多的空置土地,最适宜兴建大型商业区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
小题1:中心商务区应布局于市中心。
小题2:A项A地位于市中心,市场广阔、地价高,适宜布局商业区;错误;B项地价最高的是市中心A地;错误。C项C地位于湖泊周围,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环境优美,适宜布局高级住宅区,正确。D项D地位于郊区,离市中心远,且交通不便,不符合商业区布局的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原则。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有关该地图示时期城市人口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1990 年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乡村人口比重1978 年最低
C.2000 年城镇人口比重超50%
D.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小题2: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下降
B.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
C.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
D.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图例读图可以看出,1990之后城市人口数量在不断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并没有发生逆城市化现象,故答案A错误,1978年乡村人口比重为912÷(321+912)=74.0%,而2007年乡村人口比重为1275÷(1275+820)=60.9%,显然1978年高于2007年,故答案B错误,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为624÷(1225+624)=33.7%,低于50%,故答案C错误,读图可以看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可以推断城镇人口必中不断上升。
小题2:城市化使城市区域植被减少,土地硬化面积加大,继而使下渗量减少,故答案B错误,大量降水迅速汇入河流,形成径流,径流量增加,故答案D错误,从而使蒸发量下降,所以答案选A,城市热岛效应是空气对流加强,城市降水量增加,答案C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